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朱丽萍
江苏·扬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的关键课题。高效课堂的构建,需以精准的素养目标为引领,重塑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需创设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深度探究与实践,在“做数学”中激活抽象思维、推理能力、模型观念等核心素养;同时,必须强化师生、生生间的高质量互动,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精准反馈贯穿始终,及时诊断、调整与提升,保障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地。
一 以素养目标为引领,优化教学设计,奠定高效课堂根基
高中数学教学不应仅停留于解题技巧的训练,更应着眼于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因此,教师需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通过结构化内容设计、递进式活动预设,为课堂效率与育人成效的双重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以素养目标为引领,首先要求教师深度解读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承载的素养发展点。例如在《函数的应用》一课中,传统教学可能侧重于函数解析式的求解与图像绘制,而在素养导向下,目标应升级为: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通过分析函数性质解决优化问题,并结合数据作出合理决策。这样的目标定位,使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为后续设计指明方向。
优化教学设计则需在目标统领下实现“二重构建”:一是内容的结构化重组,打破知识点碎片化呈现,强调整体性与关联性。例如在讲授“分段函数”时,教师可设计“城市出租车计价问题”等真实情境,将分段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与应用融入同一问题链中,帮助学生建立“实际问题—数学表达—模型求解—结果验证”的完整认知框架,发展其数学建模的系统思维。二是活动的层次化设计,围绕素养目标预设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探究活动:首先呈现某港口一天内水深变化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散点图并观察周期性;进而启发学生选择正弦或余弦函数建立水深模型;再通过参数拟合确定函数解析式;最后利用模型预测船舶安全进港时间。这一过程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然激活多维度素养。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原点优化教学设计,它要求教师超越经验式备课,以课标为纲、以学情为本,将素养发展具象为可实施的教学蓝图,通过内容的结构整合与活动的科学预设,确保课堂的每一环节都直指育人本质。
二 创设真实情境与问题驱动,激发深度探究,激活素养生长点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堂改革中,高效课堂的活力源于学生主动、深度的思维参与。传统“填鸭式”教学难以承载素养培育的重任,唯有创设贴近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唤醒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建模能力等素养的生长基因。
真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锚定”于现实土壤,赋予学习以意义感;而优质的核心问题则如引擎般推动学生调动多维度素养展开探究,使课堂从“听数学”转向“做数学”,从“解题”升维至“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本质,是将知识传授的课堂转化为素养生成的实践场,通过情境的“真”与问题的“深”,点燃思维火花,催生深度学习。
真实情境的创设需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社会热点,使数学知识自然“溶解”于问题背景中。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讲授“正态分布”时,若直接呈现密度函数公式,学生往往感到晦涩且被动。而教师若以“某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为情境,给出 1000 名高三男生身高样本(均值 172cm,标准差 5cm),提出驱动性问题链:“1. 如何描述身高的分布特征?2. 若假设服从正态分布,预估身高在 167-177cm的学生比例?3. 教育局拟选拔身高≥180cm的学生参加仪仗队,预估合格人数是否足够组建 50人方阵?” 这一设计将抽象的概率模型转化为关乎自身的数据决策问题。
学生首先通过频率直方图观察数据“中间多、两头少”的特征,理解正态曲线的合理性;继而利用 3σ3σ 原则估算区间概率;最后通过标准化公式 Z=X-μσZ=σX-μ 计算特定身高比例,并对选拔方案的可行性展开辩论。
可见,真实情境与问题驱动是激活素养生长的核心杠杆。教师需化身“情境设计师”与“问题工程师”,将生活、科技、社会中的真实挑战转化为课堂探究主题,通过“低门槛、高天花板”的问题设计,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卷入深度思考。
三 强化过程互动与精准反馈,优化教学评价,保障素养有效落地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精准的目标设计和真实的问题情境,更依赖于师生、生生之间高质量的思维互动与及时精准的教学反馈。传统课堂中“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难以捕捉学生素养发展的动态轨迹,易使教学陷入“低效重复”的困境。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教师需化身课堂的“倾听者”“引导者”和“诊断者”,通过深度互动激活思维碰撞,依托过程性评价捕捉素养生长点,并以精准反馈搭建认知脚手架,方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真正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深度互动是素养生长的催化剂。教师需超越单向讲授,构建民主、安全的对话场域,通过策略性提问、追问和支架搭建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究中,教师展示台风移动路径模拟动画,提问:“当台风中心距海岸线(视为直线)200 公里、影响半径 150 公里时,沿岸城市是否会受灾?”学生初始回答多依赖直觉。教师追问:“如何数学化描述‘安全’与‘受灾’的临界状态?”“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满足什么关系时相离?”此时学生主动调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建立d与r的量化比较模型。当学生得出“d>r则安全”时,教师进一步挑战:“若台风路径是曲线呢?”引发对一般化数学模型的深度思考。这种阶梯式互动,使思维从直观感知走向严谨论证,让“逻辑推理”素养在对话中显性化。
由此可见,深度互动与精准反馈构成高效课堂的“调节中枢”。它要求教师从“讲授者”转型为“对话主导者”和“反馈设计师”,在动态交互中捕捉思维火花,在数据驱动下实施靶向指导。当每一个提问都能引发深度思考,每一次反馈都直指素养短板,核心素养才能在课堂土壤中扎根生长,高效课堂也由此从理念蓝图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