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环境地质综合防治研究
于喜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突变的产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速度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性加快,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且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与负面影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环境地质综合防治成为单独的研究领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其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与影响范围的科学预测,为综合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环境地质综合防治则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系统性防治举措,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地质灾害防控保驾护航。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科学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科学、统计学、灾害学等,确保要用客观、全面的数据作为风险评估的理论支撑,如地质勘察数据、历史灾害情况等,严禁以相关人员的主观臆断及评估经验作为风险评估的依据,提高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1]。
2.系统性
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维度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气象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工程、防灾能力等,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时需要对多维度信息内容进行系统整合,遵循系统性评估原则,确保评估内容的全面性。
3.动态性
纵观造成地质灾害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发现其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致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要遵循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监测结果进行动态更新。在风险评估时,应根据区域的地质数据设定风险评估周期,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暴露性与易损性的变化趋势。
4.实用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不是纸上的文字,也不是对工作的应付,拒绝形式化评估,而是要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助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具有实用性。要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用于后续的防灾减灾实践,对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进行简洁明确的划分,为政府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便于工程设计与公众理解。
(二)方法
1.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是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多用于数据内容稀缺、评估区域较大的场景,或用于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初步筛查评估。定性评估方法的实践应用主要以评估人员的经验判断及逻辑分析两种方式呈现,操作较为简单,但评估结果的精度与准确度较低。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按照重要性程度对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打分,综合确定风险等级;可参考历史地质灾害案例数据,对目标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特征进行推断,类比风险等级。
2.定量评估
与定性评估相比较,定量评估方法具有更强的客观性,能够为风险评估结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保障[2]。基于此,定量评估方法适用于数据信息充足、精度要求高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旨在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实现对风险数据的精确计算,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常见的定量评估方法可分为危险性定量分析与易损性定量分析两种。危险性定量分析基于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对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并通过信息技术软件对灾害的发生过程进行模拟,对地质灾害的危险强度进行量化分析。易损性定量分析通过脆弱性关系曲线的构建计算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具体损失,结合易损性系数计算潜在损失。
3.半定量评估
半定量评估方法能够充分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势,兼顾评估精度与评估操作的可行性,主要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相关影响因素的分级赋值方式,实现对风险的半数值化评估。应用较为广泛的半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数法等。层次分析法将评估目标进行拆解,将其纳入矩阵中,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加权计算风险值;模糊综合评价法依托于风险等级本身具有的模糊性特征,将定性描述用定量分数呈现出来;指数法对各风险因素进行赋值,计算综合风险指数,最后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
二、环境地质综合防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
环境地质问题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与隐蔽性特点,环境地质综合防治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减少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损失控制到最低,而精准监测预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举措。基于此,应当对现有的技术手段与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传感器技术等,实现对环境地质动态变化情况的实时捕捉,确保监测数据结果的精确度。同时,建立智能预警体系,将其作为决策的数据驱动力,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智能评估风险等级,并构建分级预警机制,采取多渠道预警信息推送方式,确保在第一时间向职能部门、居民等风险区域内主体发送预警信息,明确应急措施。
(二)破解源头与末端控制难题
环境地质防治处理应做到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发展,以此破解源头与末端控制的难题[3]。针对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与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构建短期控制与长效机制。例如,运用抗滑桩等结构固定滑体,解决滑坡问题;修建拦挡坝、排导槽、停淤场阻挡泥石流。同时采取生态辅助修复技术,在坡体表面种植乡土植物,规避雨水冲刷影响,降低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概率。针对愈发严峻的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问题,可采取工程治理与生物修复联合的防治措施,先建设防渗墙以阻止污染问题进一步扩散,再利用电场实现对污染粒子的迁移与收集,并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处理。既要从源头上规避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又要实现对地质环境问题末端的有效控制。
(三)压实协同管理的责任闭环
环境地质问题的涉及范围可大可小,其中不乏诸多跨区域、跨领域的问题类型,在环境地质问题防治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明确的制度对权责进行划分,才能保证防治措施具有实效性,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地执行。一方面,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细化相关管理条件,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综合防治要求;另一方面,实行跨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多主体联动防治机制,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企业落实防治责任,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积极推进跨区域协同防治建设,针对跨区域的环境地质问题,建立上下游联动防治机制,实现对环境地质问题的同步监测,并在后续出现问题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合应急处理措施,防止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确保环境地质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有显著的复杂性特征,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具体的评估方法,同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实用性等评估原则。此外,要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地质综合防治策略,确保防治策略能够落到实处,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此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南世龙.构建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思考[J].中国减灾,2025(1):58-59.
[2] 唐铣亮.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策略[J]. 中国减灾,2024(12):54-55.
[3] 胡权发.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2024(4):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