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不足和提升路径

作者

张翔宇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引言

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1]。2020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因此在此基础上,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和劳动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探索出有效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对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不足

(一)观念认知不足

高校、教师和学生本身对于劳动教育的观念认知不足,重要性意识不足。许多高校将劳动教育视为单一的技能培训,置于德育、智育之下,不重视其独立育人价值[3]。教师在课堂教育只重知识、重专业,没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受成长环境、教育氛围等影响,重学习重学历,缺乏自主劳动性。

(二)协同机制薄弱

高校内部,学生日常教育形式以学工部门为主导,单线推进。学校其他部门如教务、后勤等协同不足,资源不集中,没有构建系统性劳动教育框架,形成强有力的协同机制[4]。同时高校与校外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协同育人长效性不足,社区劳动资源不长久,合作不紧密。

(三)教育形式滞后

劳动形式缺乏时代性,每一代学生有每一代学生的特点,不符合学生“口味”的教育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当前许多劳动教育方式和课程依旧存在滞后性,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5]。教育形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符合学生特点也能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快乐以及思想、能力上的改变。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提升路径(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夯实社区劳动教育基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要求,需要将育人力量下沉至社区。高校应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学校主导、社区主责、部门协同”的立体化工作体系,在社区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资源,形成课程建设、实践指导、后勤保障的闭环管理链条。同时建立社区劳动教育导师库,整合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等多元师资力量,细化打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构建“专业指导+生活辅导+技能教导”的复合型育人模式,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生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打造劳动教育联动平台,拓展社区劳动实践维度

以高校为主导,联动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劳动教育合作平台。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中小学等共建社区服务实践基地,发挥党团组织先锋作用,建立学生社区和校外组织常态化联系机制。学生在校内外社区开展劳动公益服务,包括助农助学助老助医等等活动,实现劳动成果社会化应用。同时分析学校不同专业特性和社区学生专业组成,联合企业开发“专业进社区”劳动教育项目,既能帮助学生培养劳动技能和提升专业能力,也能帮助企业走进学生社区、了解学生、发现人才,形成劳动育人正向反馈和育人长效性。

(三)构建劳动育人评价体系,强化劳动教育实效

充分利用学生社区软件硬件资源,构建劳动育人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积极性。一方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区域,收集劳动表现突出 的学生事迹、技能证书和成果实物等多维度呈现学生劳动成果,以榜样事迹感染更多学生。 过程性制度建设,记录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劳动全过程数据。 生社区劳动之星 评选机制,结合学生劳动时长、劳动事迹和作用发挥进行评选,同时将劳动教育表现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与评优评先、入党入团、实习推荐等挂钩,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成长激励循环。

(四)打造劳动教育文化育人生态,营造社区育人新氛围

引入数字技术,打造社区劳动教育数字平台,激发青年参与动能。通过 VR 数字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各种劳动方式,体会不同的乐趣;同时通过数字放映、互动投影等形式展示劳动模范事迹和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打造社区劳动文化品牌项目,设置公共劳动文化空间。定期开设劳动技能、非遗文化和美食文化等等劳动课程,举办“社区劳动节”、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成果集市等活动,形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成果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专业正向发展。通过“数字+文化”的教育形态,打造一个“可见、可感、可参与”的社区劳动文化生态圈。

结语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载体,为破解劳动育人困境提供了创新视角。本文在分析当前劳动教育的困境后,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机制-平台-评价-文化”四维提升路径,希望能为其他高校后续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为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4):23-2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3):2-6.

[3] 张哲, 徐长文, 万科含.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障碍与优化路径研究[J]. 才智,2025,(21):57-60.

[4] 王 春 晓 . 劳 动 精 神 融 入 高 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的 路 径 优 化 研 究 [J]. 学 周刊,2025,(22):54-57.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5.22.014.

[5] 宋 慧媛. 大 学生 劳动教 育实践 助力 乡村振 兴战 略的实 施路径 探索 [J]. 农业 开发与 装备,2025,(0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