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建筑改造中装饰装修安全风险及防控机制构建
单海港
湖北武汉 身份证号码:412828199002265133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老旧建筑改造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大量上世纪建成的住宅、办公楼及公共建筑因功能落后、设施陈旧亟需更新升级。然而,这些建筑普遍存在结构老化、材料性能下降、原始设计标准偏低等问题,在实施装饰装修过程中极易因荷载增加、结构扰动或施工不当引发安全事故。近年来,因改造施工导致的墙体开裂、局部坍塌、火灾等事件频发,暴露出当前改造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严重短板。因此,系统识别老旧建筑装饰装修中的安全风险,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老旧建筑通常指建成年限超过 30 年、结构体系陈旧、使用功能明显落后的建筑物,其改造涉及结构加固、功能优化与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装饰装修作为改造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建筑美观与使用体验,更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与使用安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评估与控制,适用于建筑改造全过程。基于该理论,应从结构安全、材料安全、施工安全和监管安全四个维度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此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要求将安全控制贯穿于设计、施工、验收与使用各阶段,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长期隐患。这些理论为本文分析问题与提出对策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3 问题分析
3.1 结构承载能力评估不足引发的安全隐患
在老旧建筑改造中,常因未进行系统性结构检测与承载力验算,盲目增加隔墙、楼面装饰层或设备荷载,导致原有构件超载运行。部分建筑原始设计图纸缺失,结构材料强度退化严重,若仅凭经验判断而未采用专业检测手段,极易造成误判。例如,在加装地暖或重型吊顶时,未考虑楼板长期疲劳损伤,可能引发板底裂缝扩展甚至局部塌陷。此外,拆改承重构件缺乏科学论证,擅自开洞或拆除墙体,破坏结构整体性,显著增加失稳风险,严重威胁使用者安全。
3.2 装修材料选用不当带来的火灾与环境污染风险
改造过程中为降低成本或追求视觉效果,常选用燃烧性能差、释放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如使用普通泡沫板作为保温层、劣质胶合板制作吊顶或家具,不仅易燃且燃烧时释放大量有毒烟气,增加火灾蔓延速度与人员逃生难度。同时,部分涂料、胶粘剂含有高浓度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装修后长期释放,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居住者健康。尤其在通风条件较差的老楼中,污染物积聚更为严重,形成“隐形杀手”,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长期健康。
3.3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导致的作业安全事故
老旧建筑改造施工现场普遍面临空间狭小、管线复杂、作业交叉频繁等问题,若缺乏有效组织与安全管理,极易发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施工队伍多为临时组建,人员流动性大,安全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缺乏基本防护意识。现场临时用电私拉乱接、动火作业无审批、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材料堆放无序、通道堵塞、消防器材缺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险情难以及时处置,造成严重后果。
3.4 缺乏全过程监管造成违规操作频发
当前老旧建筑改造项目普遍存在监管盲区,尤其是在非政府主导的小型改造工程中,设计、施工、验收各环节脱节,缺乏统一协调与有效监督。部分项目未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未进行施工图审查和质量安全报监,导致违规拆改、偷工减料等行为难以及时发现。监理单位形同虚设,验收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同时,居民自行装修监管缺位,物业与主管部门职责不清,致使大量“隐蔽工程”脱离监管体系,埋下长期安全隐患,后期维护难度极大。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科学的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技术体系
应强制要求所有老旧建筑改造项目在施工前开展结构安全性鉴定,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进行承载力验算与抗震性能评估。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雷达扫描、超声波检测等无损技术查明构件内部损伤情况。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结构构件,制定针对性加固方案,如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梁柱、增设钢支撑或基础托换技术。建立“评估—设计—施工—监测”闭环管理流程,确保结构改造全过程可控,杜绝因荷载变化引发的安全事故。
4.2 推行环保与防火性能双达标材料选用标准
制定老旧建筑改造专用装修材料准入清单,明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不得低于 B1 级,优先推广使用石膏板、矿棉板、硅酸钙板等不燃或难燃材料。对涂料、胶粘剂等化工产品实行环保认证制度,强制标注甲醛释放量、VOC含量等关键指标。鼓励采用装配式内装技术,减少现场湿作业与材料浪费。建立材料进场复检机制,由监理单位抽样送检,确保实际使用材料与设计要求一致。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推动绿色建材在改造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4.3 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与人员培训机制
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明确高处作业、动火作业、临时用电等高风险环节的管控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配备专职安全员进行日常巡查。所有作业人员须经岗前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重点培训应急逃生、消防器材使用等内容。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配备足额消防器材与应急照明设备。推行“智慧工地”管理模式,利用视频监控、AI 识别等技术实现远程监管,提升现场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
4.4 构建覆盖设计、施工、验收的全流程监管体系
建立由住建、消防、城管等多部门协同的联合监管机制,将老旧建筑改造纳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范畴。所有改造项目须依法办理施工许可或备案手续,提交完整的设计图纸与结构计算书。实行设计单位和注册工程师终身负责制,确保技术方案合规可靠。加强施工过程巡查与关键节点监督,重点检查承重结构改动、消防设施安装等情况。竣工后组织多部门联合验收,未通过验收不得投入使用。探索建立居民装修备案制度,加强对零散改造行为的引导与约束。
5 结论
老旧建筑装饰装修安全风险复杂多样,涉及结构、材料、施工与管理多个层面,亟需系统化防控机制予以应对。当前存在的评估不足、材料低劣、管理混乱与监管缺失等问题,已对公共安全构成现实威胁。通过建立科学的结构评估与加固体系、推行环保防火双达标材料标准、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与人员培训、构建全流程协同监管机制,可有效降低各类事故发生概率。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升级,实现老旧建筑改造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安全”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建国, 李明. 老旧住宅改造中的结构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 [J]. 建筑科学, 2022, 38(5): 112-118.
张晓峰, 陈静.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防火性能评价体系研究 [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1, 40(3): 401-405.
刘志强. 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安全管理机制探析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3, 37(2): 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