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既有建筑改造装修工程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构建

作者

朱洁

湖北武汉 身份证号码:420881199105038410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既有建筑功能更新与空间优化需求日益增长,改造装修工程数量持续上升。相较于新建工程,既有建筑改造面临结构老化、空间受限、隐蔽工程不明等复杂条件,施工安全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因改造过程中结构破坏、管理缺失或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当前安全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系统识别既有建筑改造装修工程中的安全风险,并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已成为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质量的迫切需求。本文立足于工程实践,探讨风险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既有建筑改造装修工程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建筑主体结构或局部调整的基础上,对其功能、空间布局、外观形象及使用性能进行优化提升的施工活动。其核心特征包括施工环境受限、作业面交错、隐蔽工程复杂以及与使用功能并行等。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识别、评估、控制与监控的闭环管理,适用于复杂多变的改造工程场景。建筑安全系统理论指出,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的协同失衡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 BIM 技术、结构检测评估方法与项目管理理论,可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全过程安全管控支撑,提升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

3 问题分析

3.1 设计方案变更频繁导致安全风险增加

在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因现场实际情况与原设计不符、使用功能调整或业主需求变化,设计方案常发生频繁变更。此类变更往往缺乏系统论证与安全评估,导致施工工序紊乱、临时支撑体系设计不合理或结构开洞位置不当。尤其在未进行结构复核的情况下随意拆除承重构件,极易引发局部失稳或整体结构安全隐患。此外,设计变更信息传递不畅,施工方未能及时掌握最新图纸,进一步加剧作业风险,成为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

3.2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引发安全隐患

既有建筑改造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空间狭窄、多工种交叉作业、材料堆放无序等问题,管理难度大。部分项目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分包单位各自为政,安全责任划分不清。临时用电、动火作业、高空作业等高风险环节监管不到位,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不规范。同时,现场安全巡查流于形式,隐患整改不及时,应急管理预案缺失。管理混乱不仅影响施工效率,更直接导致坠落、触电、火灾等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

3.3 既有结构承载能力评估不足带来结构风险

许多改造工程在施工前未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全面检测与承载能力验算,仅凭经验判断结构安全性。老旧建筑可能存在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基础沉降等隐性病害,若未通过专业检测手段识别,盲目进行加层、开洞或荷载增加,将极大削弱结构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在商业或办公建筑改造中,新增隔墙、设备荷载或使用功能转变常超出原设计承载范围,易引发梁板开裂、柱体屈曲甚至局部坍塌,构成重大结构安全威胁。

3.4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造成人为事故频发

改造装修工程中大量使用临时务工人员,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未接受系统安全培训。作业人员对高空作业、电气操作、机械使用等高风险工序缺乏必要认知,存在违规操作、忽视防护用品使用、冒险作业等现象。现场管理人员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性与针对性,导致“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屡禁不止。人为因素成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导火索,尤其在抢工期、赶进度背景下,安全让位于效率的问题尤为突出。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设计方案变更审批与风险评估机制

应建立严格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明确变更申请、技术论证、结构复核、审批备案的全流程程序。所有涉及结构改动的变更必须由原设计单位或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出具书面意见。引入 BIM 技术进行三维模拟,预判变更对结构体系、管线布置及施工组织的影响。变更信息应及时更新至施工图纸并通过交底传达至一线班组,确保施工依据准确可靠。同时设立变更风险等级分类机制,对重大变更实施专项安全监督,杜绝随意改动带来的安全隐患。

4.2 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与监督体系

应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统一管理体系,明确总承包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对分包单位的准入审查与过程监管。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实现责任到人。推行标准化施工现场布置,规范材料堆放、临时设施设置与安全通道规划。加强高风险作业审批制度,如动火作业、高空作业须持证上岗并配备专人监护。建立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利用智慧工地平台实现视频监控、隐患上报与整改闭环管理,提升现场管控效能。

4.3 加强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承载能力验算

在改造工程启动前,必须委托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全面检测,重点评估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裂缝发展及基础状况。依据检测结果,结合改造方案进行结构承载能力验算,特别是对拟拆除构件、新增荷载区域进行专项分析。对于年代久远或存在明显病害的建筑,应采用静载试验或有限元模拟等手段辅助判断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应进行加固设计,确保改造后结构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并形成完整的结构安全评估报告作为施工依据。

4.4 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机制

建立覆盖全员、分层次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针对管理人员、班组长和一线工人设置差异化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安全法规、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专题培训,结合典型事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推广“班前会”制度,每日进行安全提醒与风险告知。引入信息化培训平台,实现学习记录可追溯。建立安全考核与奖惩机制,将培训成绩、作业表现与薪酬激励挂钩,增强员工安全责任感。通过持续教育提升全员安全素养,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发生。

5 结论

既有建筑改造装修工程因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远高于新建项目。本文通过分析设计变更频繁、现场管理混乱、结构评估不足及人员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防控对策。构建涵盖设计审批、现场管理、结构检测与教育培训的多维防控机制,有助于实现风险的前置识别与全过程管控。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化监管技术应用,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提升改造工程本质安全水平,为城市可持续更新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李明远, 王建华. 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J]. 建筑安全, 2023, 38(15): 45-48.

张伟峰. 既有建筑结构改造中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探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 (18): 112-114.

陈志刚, 刘洋. 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J]. 施工技术, 2023, 52(10):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