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高任
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教育印务中心) 25001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预算法》《政府绩效管理办法》等政策的落地,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部分单位实现了绩效目标与业务工作的初步衔接。但从实践来看,仍有大量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理念、体系构建、执行落地与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财政资金浪费、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频发。因此,深入剖析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存问题,探索系统性优化路径,对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滞后,责任体系模糊
理念认知的偏差是制约预算绩效管理成效的首要因素。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层仍秉持传统预算思维,将预算等同于 “资金申请与分配”,认为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的 “附加任务”,与业务工作无关,导致业务部门参与度极低。另一方面,责任体系不健全,未明确 “谁申请资金、谁承担责任” 的主体原则。
(二)绩效指标体系不科学,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绩效指标是衡量预算效益的核心依据,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指标体系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脱离业务实际。部分单位盲目套用上级部门的 “通用模板”,未结合自身职能定位与项目特点制定指标;二是指标量化程度不足。大量社会效益指标仍以 “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群众满意度” 等定性表述为主,缺乏具体量化标准与数据支撑,最终导致评价时无法客观衡量效益;三是指标结构失衡。
(三)执行监控缺位,评价过程形式化
预算执行与绩效监控的 “两张皮” 现象,以及评价过程的形式化,是绩效管理落地的主要障碍。在执行监控环节,多数事业单位仅关注 “资金是否花完”,忽视项目进度、服务质量与绩效目标的联动关系。同时,监控手段落后,缺乏动态跟踪机制,多数单位依赖 “季度报表 + 年度总结” 的静态监控方式,无法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在评价环节,形式化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很多单位采用 “内部自评” 模式,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另一方面,评价方法简单,多采用 “打分制”,未结合项目特点运用科学方法,评价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四)绩效结果应用不足,形成 “评价 - 整改” 闭环断裂
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发挥 “倒逼改进” 作用的关键,但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 “评价与应用脱节” 的问题。一是结果与预算安排脱钩。多数单位未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低效项目仍获得资金支持,而高效项目面临资金削减;二是整改机制缺失。对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多数单位仅出具 “整改报告”,未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与验收标准,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三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未将评价结果与部门考核、个人晋升挂钩,高效项目的负责人未获得奖励,低效项目的责任人未受到问责,导致员工缺乏参与绩效管理的动力。
三、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革新理念,构建 “全员参与、权责明确” 的责任体系
理念革新是绩效管理落地的前提,需从 “认知转变” 与 “责任绑定” 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全员培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让管理层与基层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业务优化的核心价值,提升业务部门参与度。另一方面,健全责任体系,明确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分工:横向层面,财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业务部门负责制定绩效目标、执行项目与整改问题;
纵向层面,将绩效管理纳入部门负责人与岗位员工的年度考核,权重不低于 20% ,并建立 “问责机制”,对绩效造假、整改不力的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与绩效扣分。
(二)立足实际,构建 “分类精准、动态调整” 的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体系需遵循 “业务导向、分类设计、动态优化” 的原则。首先,按单位类型与项目特点分类设计指标。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侧重 “服务覆盖面”“群众满意度” 等社会效益指标;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应侧重 “成果转化率”“行业影响力” 等效益指标,以有效衡量项目实际价值。其次,强化指标的量化与可操作性。对定性指标进行 “量化转化”,明确具体达标值;对定量指标明确“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数据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核对。最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结合年度工作计划、政策变化与公众反馈,对指标进行修订,确保绩效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三)强化执行,完善 “动态监控、多元评价” 的实施机制
执行与评价的落地效果,直接决定绩效管理的成败。在执行监控环节,需构建 “实时跟踪、及时预警” 的机制:一是搭建信息化监控平台,整合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数据,对项目进度、资金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控,有效减少执行偏差;二是建立 “月度自查 + 季度督查”制度,业务部门每月提交绩效执行报告,财务部门每季度联合纪检部门开展现场督查,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
(四)闭环管理,推动 “结果导向、奖惩并重” 的应用机制
绩效结果的应用是打破 “评价无用” 恶性循环的关键,需构建 “评价 - 整改 - 反馈 - 激励”的闭环体系。首先,建立结果与预算挂钩机制,将评价结果分为 “优秀、合格、不合格” 三个等级,对优秀项目下一年度预算适当增加,对不合格项目削减预算甚至终止项目,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健全整改跟踪机制,要求单位在评价结果公布后规定时间内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期限,财政部门定期开展 “回头看”,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暂停资金拨付,提升整改完成率。最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评价优秀的部门与个人给予奖励,对评价不合格的进行约谈、通报,情节严重的追究责任,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四、结论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影响到公共服务质量与政府公信力。当前,事业单位在理念认知、指标体系、执行监控与结果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 “管理体系与业务需求脱节”“责任约束与激励机制缺失” 的体现。通过革新绩效管理理念、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完善全流程实施机制、强化结果闭环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预算管理从 “粗放式” 向 “精细化” 转变。
参考文献:
[1]谢海燕,丁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探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5,35(13):53-55.
[2] 余 亚 云 . 探 究 事 业 单位 全 面 预 算绩 效 管 理 问题 及 优 化 措施 [J]. 中 国 乡 镇 企 业 会计,2025,(11):244-246.
[3]汤越.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市场周刊,2025,38(03):41-44.
[4]张晓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向和优化路径[J].审计与理财,2024,(10):52-54.
作者简介:
姓名:高任 男 1984 年 5 月 山东济南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