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媒介化理论视角下“苏味”主题文化名片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张传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9

随着城市竞争日益激烈,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苏州非遗美食文化在传播上存在开发整合程度不足、涉外宣传力度不足、学术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1]。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运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路径,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苏味”主题文化名片,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旨在运用媒介化理论,探索“苏味”主题文化名片建设的创新路径,为苏州城市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媒介化理论的演进脉络

城市主题文化名片研究经历了从城市发展理论到媒介化理论的演进过程。城市发展理论视角下认为,现代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提炼出城市发展的中心,并上升到一个城市的主题,再依据主题有目的地打造城市的特质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实现城市的主题化、特色化发展[2]。

城市品牌营销理论进一步认为,城市品牌形象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其形成和推广都离不开传播媒介,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主要涉及城市价值观为表现内容的城市品牌传播形象建立、认知与受众沟通过程,用传播手段使品牌传播形象最大化[3]。

品牌资本理论视角下认为,媒介使社会各领域按照媒介的规律行事,带来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4],以顾客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为城市品牌资产沉淀提供基本逻辑框架[5]。新媒介技术推动的城市传播视角认为,实体空间和媒介虚拟空间前所未有地交融在一起,媒介既构建了人们对一个地点的地方感和认同感,同时实体空间本身,如场景和场所,又反过来深度渗透到人们的媒介实践中去。

(二)空间感知互构模型的构建

基于媒介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本研究构建“空间感知互构模型”作为分析框架。该模型整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与品牌传播理论,将城市文化名片建设置于媒介化环境中进行系统性分析。模型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第一,感知空间关注日常体验的挖掘与呈现,强调市民和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市文化的直观感受;第二,构思空间聚焦媒介平台的故事叙述,注重通过各类媒介渠道构建文化意义;第三,表征空间强调视觉符号与文化载体的设计,通过具象化的符号系统强化文化记忆。三重空间相互作用、互构共生,共同构建城市文化名片的媒介化传播体系。

二、“苏味”主题文化名片建设现状分析

苏州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饮食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梳理苏茶、苏酒、苏式汤面、苏式面点等非遗名录及相关保护单位,可以发现“苏味”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齐全的特点。这些美食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吴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打造"苏味"主题文化名片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通过对当前“苏味”文化传播现状的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各类苏州美食文化资源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传播策略,未能形成协同效应;第二,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占主导地位,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不够充分,难以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需求;第三,受众参与度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的互动体验设计,公众对“苏味”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不强;第四,学术研究支撑不足,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证分析。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苏味”主题文化名片影响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加以解决。

三、基于媒介化理论的建设路径设计

(一)感知空间:深化日常体验营造

感知空间层面重点挖掘市民和游客对苏州美食的日常体验,通过多元化的体验场景营造,增强公众对“苏味”文化的感知度和认同感。具体而言,可以开展“寻味苏州”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苏州美食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通过亲身体验增强文化感知。同时,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苏州美食特色景观小品、街头艺术装置等,营造浓厚的“苏味”文化氛围,让城市空间本身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此外,建设专门的美食文化体验馆,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让参观者能够全方位感受“苏味”文化的魅力。

(二)构思空间:创新故事叙述策略

构思空间层面强调利用各类媒介平台讲好“苏味”故事,通过多层次的文化叙述提升品牌内涵。一方面,要整合苏味文化资源,策划“苏味”系列主题活动,如美食节、文化展会、技能比赛等,搭建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形式,深入挖掘苏州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包括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提升“苏味”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实现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转变,鼓励公众参与内容创作和文化传播,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播格局。

(三)表征空间:优化符号设计体系

表征空间层面注重“苏味”视觉符号体系的构建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创新。通过互动性的竞赛形式,如公开征集“苏味”Logo 设计,刺激消费者的情绪参与度,让公众以创新和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苏味非遗文化传播中。同时,开发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创 IP 形象,制作系列短视频内容,形成统一而富有辨识度的视觉识别系统。特别要注重制造“网红打卡事件”,通过生动且富有情感的表现形式,帮助强化公众对苏州美食文化的联想和记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数字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传播特点的视觉符号系统。

四、协同机制与保障体系

(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苏味”文化名片建设的协同机制,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市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建设合力。政府部门负责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企业承担市场化运营和产品开发,社会组织发挥文化传承和公益推广作用,媒体提供传播渠道和舆论支持,市民积极参与体验和反馈。通过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资源共享平台、激励约束制度等,确保各方主体能够有效协调、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苏味”主题文化名片建设。

(二)完善动态评估反馈体系

建立“苏味”文化名片建设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传播效果,动态优化传播策略。设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品牌知名度、公众满意度、文化认同度、经济效益等多维度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网络传播热度、公众关注度、话题讨论趋势等关键数据,为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反馈收集机制,及时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建议,确保文化名片建设能够真正满足公众期待和市场需求。

六、结论与展望

媒介化理论为城市主题文化名片建设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实践路径,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也为其他城市文化名片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数字技术赋能、跨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等新议题,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名片的建设模式,为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许伟.苏州非遗美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23,29(12):32-34.

[2]付宝华.城市建设亟须突破概念性规划[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河北省人民政府.2008 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2008:166-168.

[3]许梦雅.从“城市名片”到“城市品牌”——合肥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4):22-25.

[4]于莉莉.媒介化理论视域下短视频与社会生活的互构研究[D].苏州大学,2021.

[5]徐琳岚,文春英.媒介融合视域下城市品牌传播研究[J].今传媒,2024,32(01):27-30.

作者简介:张传月(1986— ),教育学博士,人文社科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