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路径探究

作者

袁远

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 江苏太仓 215400

引言:

体育作为高中必须学习的课程,它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身体变强壮,更在于通过体育活动把体育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部分老师只看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让学生达到体能标准,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养成,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怕吃苦、不合作、输不起等问题。深入研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方法,不仅能让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对推动高中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1]。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重要性

首先,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在体育活动里,学生得直接面对身体的劳累、比赛的压力还有输赢的考验。而体育精神里的公平竞争意识,会帮助学生慢慢养成正直、守信用的好品格。其次,推动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有意识渗透体育精神,能让教学超越身体训练,上升到精神教育层面。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理解体育精神内涵,会更主动参与运动,形成终身锻炼意识。这既能提升体育素养,又能实现 “育体” 与 “育心” 的统一,推动体育教育目标全面落地。最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中体育教学培养体育精神,能让学生在未来职业和生活中更好适应环境,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也为体育强国建设输送精神风貌良好的后备力量。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挖掘体育精神内涵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不同运动项目里藏着的精神内涵,让体育精神自然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不管是跑步、打球还是练武术,每种运动背后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把这些特质和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能让体育精神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入体育发展的历史和体育名人的故事。体育历史里藏着体育精神的发展轨迹,而体育名人的亲身经历更是精神品质的鲜活展现。通过讲述奥运冠军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直接感受到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品质。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教育方式,比单纯讲理论更有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真正理解精神内涵。

同时,要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不同运动项目规则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规则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规则背后保障公平正义的核心意义,让他们明白体育比赛不只是比谁的技能高,更是对规则意识的考验,进而引导他们慢慢养成遵守规则、说话算数的好品质。

此外,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3]。把这些项目引入教学后,不光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在协作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从而有效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文化传承和精神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体育精神体验

过去那种 “老师做示范、学生照着学” 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自己体会并内化体育精神。情境教学法是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创设相关的体育场景,比如组织模拟比赛、设置体育挑战活动等。

游戏化教学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还能在玩的过程中传递体育精神。比如设计 “团队寻宝” 这类体育游戏,把运动技能和团队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互相配合完成闯关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沟通、配合和分工,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团队协作有多重要。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型的班级或年级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里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老师在比赛后引导大家总结经验,教育学生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培养正确的胜负观念。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精神教育能力

教师是体育精神的传播者,他们自身的精神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效果,所以加强师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学校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体育精神教育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解读、在教学中渗透的方法技巧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等。通过系统培训,让教师清楚培养体育精神的目标和意义,学会在日常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体育精神教育。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读体育相关的经典书籍、看各类体育比赛、自己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体会体育精神的内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更要做好榜样,用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做动作示范时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比如上长跑课时,教师可以陪着学生一起跑,用坚持到最后的实际行动传递拼搏精神;当比赛中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处理,给学生树立遵守规则、坚守正义的好榜样。另外,学校还要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经常组织体育老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让大家一起分享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经验和心得,共同商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互相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评价体系,强化体育精神导向

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像教学路上的 “指南针”,能引导教学的方向。要让高中体育评价体系更完善,就得把学生的体育精神表现纳入评价内容,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引导作用。过去的体育评价大多只看技能是否达标、体能测试成绩如何,很少关注学生在精神层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全面。所以,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除了技能和体能,还要包括学生的拼搏精神、合作意识、规则遵守情况以及参与态度等方面。

在评价方式上,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4]。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日常表现,比如上课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和同学合作时是否主动配合、能不能严格遵守运动规则等。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记录、小组内互相评价、学生自己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

终结性评价可以结合体育比赛、技能展示这类活动来开展,重点看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体育精神品质。这种评价不只看结果,更看重过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明白体育比赛里,好的精神品质和赢得比赛同样有价值,进而在平时更注意养成拼搏、合作、守规矩的好习惯。

(五)营造校园文化,浸润体育精神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体育精神,比如利用校园广播播报体育赛事新闻,在宣传栏讲述体育人物的励志故事,通过班会解读体育精神的内涵。这些方式能让体育精神慢慢走进学生心里,在校园里形成崇尚体育的氛围。

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丰富的体育活动,像运动会、体育节、趣味体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践行体育精神的平台。在运动会中可以设置 “精神文明班级” 评选,重点考察班级学生的纪律观念、同学间的互助行为以及面对比赛的拼搏精神,让大家明白体育不只是争名次,更要讲文明。

成立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也很重要,比如田径社、篮球社、武术社等,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己管理团队、相互协作配合。社团活动中的训练、比赛和交流,能让体育精神自然融入社团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兴趣中培养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

三、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不仅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很重要,能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合格的人才。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来挖掘其中的精神价值,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体育精神,以及营造校园文化让体育精神自然浸润等方法,都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体育精神。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一起发力,始终坚持 “锻炼身体” 和 “培育心灵” 相结合的理念。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从心里认同体育精神,他们才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长,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各种挑战,用合作的态度融入团队,用诚信的品格立足社会,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秀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09):16-17.

[2]萧翠龄.谈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体育科学精神培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23):163-164.

[3]王朋飞.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研究[C]//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四川省学生体育艺术协会.2024 第二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33-234.

[4]戚宝利.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对中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 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四).陕西省宝鸡市姜城中学;,2024: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