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别乱动,护理有讲究
王洪菊
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卫生院 641300
在医院的病房中,经常可以看见病人的身体带着各种各样的管道,这些管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引流管。医护人员会根据使用部位及功能等将它们起一些不同的名字,如:腹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胃管......它们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许多病人及家属对此没有足够的了解,随意触摸、调节,甚至自行拔掉,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接下来,将为您介绍有关引流管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1.乱动引流管的危害:后果可能很严重
1.1 导致引流失败
引流导管的摆放需要医师精确的选择与控制,随意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可能会使管口偏离积液或病灶部位,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流失败。如果没有及时排除体内的积水、积气,不仅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还会引起炎症的蔓延。
1.2 引发感染
由于引流管与人体外界相通,乱动引流管导致其密封性被破坏,而且引流管的外表及管道附近都有大量的细菌。若引流袋位置不当,或是引流管的接口处松动、污染,就有可能导致病菌顺着引流管进入我们的身体里,造成感染。另外,若将导管牵拉或扭转,可能会导致管口周围的组织损伤,破坏局部的防御屏障,增加感染的风险。
1.3 造成脏器损伤
有些引流管放置在重要的脏器附近,如脑室引流管靠近脑组织,胆道引流管靠近肝脏和胆道等。若用力拉动或摇晃,则会造成对周边脏器的摩擦、挤压,甚至穿刺,造成器官损害,甚至威胁到生命。
1.4 影响病情观察
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时医护人员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乱动引流管,就会干扰正常引流,导致引流液异常,给医护病情判断带去严重的影响,从而造成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情加重等。
2.引流管护理的核心要点:细节决定康复
2.1 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异常
2.1.1 引流液的颜色
不同类型的引流管,正常引流液的颜色也有所不同。例如,比如腹腔引流管在术后初期可能为淡红色血性液体,随着病情恢复逐渐变为淡黄色清亮液体;胸腔引流管的正常引流液在术后早期为血性,之后逐渐变淡。若引流物的颜色突然变深,同时有鲜红色的血液或者是浑浊的脓性液体,
此时需要立即向医生报告。
2.1.2 引流液的量
医生会按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每日的输液量。术后应密切关注引流液的数量,并进行记录。若引流增加或降低,应予以注意。例如,在一段时间之内,胸腔引流管的引流量突然增加,说明是有活动性出血。
2.1.3 引流液的性状
一般引流液颜色清澈,无可见的沉淀或絮状物质。引流颜色变浑浊、有异味、有大量的絮状物质,应考虑是否有感染。
2.2 体位与活动:避免过度牵拉
病人在床上或活动过程中,保持引流通管的畅通,防止张力过大。患者在床上放置引流器宜置于引流位点以下,便于引流。例如,在做腹腔引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流管不要超过腹部的开口,以免引流出现反流,造成感染。
在变换姿势或者起床时,一定要以慢速、轻缓的方式进行,不要急着站起来或者做激烈的动作,以免牵引引流造成引流的移位和脱落。在此过程中,应正确地将引流袋固定好,防止其摇晃或下垂,使引流管的张力增大。
2.3 清洁与消毒:防止感染
每日都要用无菌棉签蘸上消毒液,对导管管口附近的肌肤进行消毒,以管口为圆心,最小直径 5cm 以上,按照医护人员交代的方法进行消毒;定时更换引流袋,在更换引流袋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严格的消毒,首先要关闭引流管的开关,用消毒液消毒接口后连接新的引流袋,在更换过程中要防止管路接口处受到污染。如发现导管周围皮肤红肿等不适,及时就医。带管期间,尽量选择擦浴,淋浴时用保鲜膜覆盖引流管口,防止感染。
2.4 固定与保护:防止脱落
术后病人及家人要密切关注引流管的固定,以保证其稳固。若有松动或脱落,不可再次将引流管塞回去,用无菌纱布封闭引流管口,尽快就医。在穿衣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宽松柔软的衣服,避免压迫引流管。
小结
引流管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帮手,正确的护理是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关键。患者和家属要充分认识到引流管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让专业的医护人员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