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区域性暴雨预报技术探讨

作者

刘帅 张海琦 孙泽伟

1.巴彦县气象局;2.3.宁安市气象局

一、引言

区域性暴雨是指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出现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其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以及其他次生灾害,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损失。如[具体年份]在[具体地区]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提高区域性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性暴雨预报技术

2.1 数值预报模式

数值预报模式是基于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方程组,通过对大气状态的初始值进行数值计算,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一种方法。在区域性暴雨预报中,数值预报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数值预报模式有全球模式和区域模式。全球模式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全球模式,能够提供全球范围的气象信息,对大尺度环流系统的预报较为准确。区域模式如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更细致地描述区域内的气象要素变化,对于区域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有更好的模拟能力。数值预报模式的原理是将大气划分为许多小网格,在每个网格点上对大气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化求解。通过给定初始时刻的大气状态,如温度、湿度、气压、风场等,利用数值计算方法逐步推进求解方程,从而得到未来各个时刻的气象要素分布。

2.2 卫星与雷达监测技术

卫星和雷达是获取大气实时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区域性暴雨监测和预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对地球大气进行全方位观测,提供大范围的云图、水汽分布、温度垂直廓线等信息。通过对卫星云图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暴雨云团的位置、范围、移动方向和发展趋势。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水汽图像,能够了解大气中水汽的输送和聚集情况,为暴雨预报提供重要的水汽条件信息。

雷达则可以对近距离的大气进行高分辨率探测,获取降水粒子的回波强度、速度等信息。天气雷达能够实时监测暴雨的强度、落区和移动路径,通过分析雷达回波的特征,如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等,可以判断暴雨的发展阶段和可能的变化趋势。多普勒雷达还可以测量降水粒子的径向速度,从而推断出大气中的风场信息,对于分析暴雨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卫星和雷达监测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卫星观测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限制,对于一些小尺度的暴雨系统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到。雷达监测受到探测距离和地形的影响,在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地区,雷达回波可能会受到阻挡或产生异常,影响对暴雨的监测和分析。

2.3 物理量诊断分析

物理量诊断分析是通过对大气中的各种物理量进行计算和分析,来揭示暴雨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为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常用的物理量包括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等。水汽通量反映了大气中水汽的输送情况,水汽通量散度表示水汽的辐合辐散,水汽的强烈辐合是暴雨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涡度和散度可以用来描述大气的旋转和辐合辐散运动,强的上升运动(垂直速度大)往往与暴雨的发生密切相关。假相当位温则可以反映大气的热力状态和不稳定程度。

通过对这些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可以了解暴雨发生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找出有利于暴雨发生发展的物理量配置特征。当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达到一定阈值,且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的大气热力状态时,就有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

2.4 集合预报技术

集合预报技术是为了应对数值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报方法。由于数值预报模式的初始条件、物理参数化方案等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每次预报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集合预报通过对多个不同初始条件或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预报结果进行集合平均,来评估预报的不确定性,并给出更可靠的预报信息。

集合预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预报的可靠性和对不确定性的评估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集合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集合预报的效果,如果集合成员不能充分反映真实的不确定性,那么集合预报的结果也会存在偏差。集合预报的计算量较大,对计算机资源的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

三、区域性暴雨预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3.1 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数值预报模式、卫星与雷达监测技术、物理量诊断分析以及集合预报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区域性暴雨预报业务中。气象部门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不断提高区域性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数值预报模式方面,各国气象机构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模式,提高模式的分辨率和物理过程描述能力。同时,加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研究,将数值预报结果与本地的气象特征相结合,提高预报的本地化水平。

卫星和雷达监测资料被实时应用于暴雨的监测和预警中,通过对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实时分析,气象预报员能够及时发现暴雨云团的生成和发展,为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提供支持。物理量诊断分析也成为暴雨预报的重要辅助手段,预报员通过对各种物理量的分析,深入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集合预报技术在一些先进的气象预报中心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预报员提供了更全面的预报信息和不确定性评估。

3.2 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观测技术和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区域性暴雨预报技术也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进一步提高数值预报模式的分辨率,实现对暴雨中尺度和小尺度系统的更精细模拟,提高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预报精度。

2.多源数据融合:加强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各种观测资料的优势,提高对大气状态的描述能力,为数值预报和物理量诊断分析提供更准确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应用: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引入区域性暴雨预报中,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气象数据中的潜在规律,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

4.集合预报的精细化发展:不断完善集合预报技术,增加集合成员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提高集合预报对暴雨不确定性的描述能力,实现集合预报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论

区域性暴雨预报技术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领域,数值预报模式、卫星与雷达监测技术、物理量诊断分析以及集合预报技术等在区域性暴雨预报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区域性暴雨预报技术有望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多源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和集合预报精细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从而不断提高区域性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董平,刘静,栾永明,宋国云,董德欣.汛期沈阳暴雨预报技术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03.

[2]丁玮,金丽惠,彭林,曾沛.鹤城“5.20”暴雨过程特征及模式预报偏差分析.建筑技术科学,2025-02.

[3]韩敏 1 钱靖 2.玉溪市 2016 年 8 月 7 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医药卫生,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