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野下AI 教辅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作者

李芳红

庙街乡初级中学

引言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AI教辅软件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涵盖丰富的文本资源与实践任务,为AI教辅软件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涵盖丰富的文本资源与实践任务,为AI教辅软件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研究AI教辅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化教学:依标靶向,筑基语言素养

(一)智能诊断,聚焦薄弱环节

AI教辅软件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学习诊断的精准化[1]。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的写作教学中,AI教辅软件可先行布置片段写作任务,如描写“校园的春景”;学生提交作品后,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观察视角、语言表达、情感融入等维度生成诊断报告。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观察片面、用词单一”等问题,AI教辅软件可推送《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经典片段作为范例,以助力学生夯实语言建构的基础。

(二)分层推送,适配个体差异

在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AI教辅软件可推送“文言实词释义微课+简单翻译练习”等学习内容。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AI教辅软件可推送“《论语》思想与现代生活关联探究 思辨写作题目”等学习内容。例如,针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内容,AI教辅软件可引导能力处于高阶水平的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分析“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以此促进其思维发展,进而达成“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二、个性化评价:多维反馈,助力思维提升

(一)动态追踪,生成成长图谱

AI教辅软件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并生成多维度的评价图谱[2]。在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小圣施威降大圣》的续写任务后,系统会从情节合理性、想象创新性、语言生动性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同时标注“联想不够自然”“人物性格偏离原著”等具体问题。通过长期追踪,系统可生成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曲线”,教师可依据该曲线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针对曲线平缓的学生,增设“神话故事改写”“跨界联想训练”等活动。

(二)智能评阅,深化思维训练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AI教辅软件的智能评阅功能能够深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在第五单元《狼》的背诵检测环节,AI教辅软件不仅能对字音、节奏的准确性进行判定,还可通过语音情感分析技术,评估学生对文本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对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等语句,若学生朗读时缺乏紧张感,AI教辅软件会提示“结合屠户与狼的生死较量,尝试通过语速变化传递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深化逻辑思维与情感体验。

三、情境化拓展:破壁延伸,涵养综合素养

(一)虚拟情境,激活审美体验

AI教辅软件能够构建虚拟场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第二单元《荷叶・母亲》的教学过程中,AI教辅软件可通过VR技术对文本所描绘的场景进行还原:学生可“置身”于雨中荷塘的虚拟场景中,观察荷叶为红莲遮雨的画面,同时聆听配乐朗诵。系统会适时提出“荷叶与母亲的相似点体现在哪些细节”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意象象征、情感表达等维度赏析文本,将抽象的母爱转化为具象化的认知,进而提升其审美创造能力。

(二)文化联结,传承经典文脉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文化联结的桥梁,可助力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在第三单元《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中,AI教辅软件可构建“鲁迅生平时间轴”,并将文本中提及的“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元素与相关历史影像、地域文化资料进行关联整合。当学生点击“五猖会”章节时,可通过AI教辅软件观看民间庙会纪录片,并参与“鲁迅童年与现代儿童生活对比”的讨论活动,进而在对话语境中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四、结论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AI教辅软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精准化、个性化与情境化的应用路径。AI教辅软件通过智能诊断与分层教学模式,能够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依托动态评价机制与思维训练活动,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虚拟情境的构建与文化联结的建立,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避免工具理性对人文性的消解。面向未来,教师需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算法,使其更契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规律,从而为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赋能支持。

参考文献

[1]孔仪苹.AI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辅助作用[J].中学语文,2025,(18):68-70.

[2] 戴毓文. 立足专业发展视角,用人工智能解读初中语文教材[J]. 语文世界,2025,(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