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维护计划制定

作者

林木治

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引言

设备安全是自动化设备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若不能在机械设计过程做好设备安全控制管理工作,将会对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自动化设备难以在工艺生产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当前,部分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存在风险评估不全面、维护计划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设备故障频发。研究二者的有效融合,对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设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一、机械设备管理中风险评估的核心维度

1.1 设备自身运行状态的风险识别

设备自身运行状态的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需全面监测设备的各项性能参数与老化程度。运行状态涉及设备的振动频率、温度变化、噪声等级、能耗指标等,这些参数的异常波动往往预示着潜在故障,如轴承振动异常可能意味着磨损加剧,电机温度骤升可能暗示线路老化。同时,需关注设备的使用年限与老化趋势,长期运行会导致零部件疲劳、精度下降,如液压系统密封件老化可能引发泄漏,齿轮传动机构磨损会增加卡滞风险。通过持续跟踪这些状态信息,可及时识别设备自身潜在的故障风险,为后续维护提供精准依据。

1.2 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分析

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分析需考虑设备所处环境对其运行的影响。温度、湿度、粉尘、腐蚀性气体等环境因素会加速设备老化或导致功能异常,如高温环境会降低电机绝缘性能,潮湿环境易使金属部件锈蚀,粉尘堆积可能堵塞设备散热通道。此外,电压波动、磁场干扰等电气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设备稳定性,如电压骤降可能导致控制系统失灵,强磁场可能干扰精密仪器的测量精度。特殊环境如化工车间的腐蚀性气体、矿山的粉尘环境,对设备的损害更为显著,需针对性评估其对设备材质、密封性能、润滑系统的影响,避免环境因素引发突发性故障。

1.3 人为操作与管理环节的风险评估

人为操作与管理环节的风险评估关注人员行为与管理流程对设备的影响。操作不当是引发设备故障的常见原因,如违规超负荷运行设备、未按规程进行启停操作、润滑保养不到位等,可能导致设备过度损耗或瞬时损坏。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也会影响风险程度,不熟悉设备性能的人员易因误操作引发故障。管理环节的风险则包括维护计划缺失、备件储备不足、故障响应延迟等,如未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会使小隐患演变为大故障,备件短缺会延长设备停机时间。此外,安全培训不足、责任划分不清也会增加管理风险,导致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疏漏,加剧设备运行的不确定性。

二、机械设备维护计划制定的关键依据

2.1 基于风险等级的维护优先级划分

基于风险等级的维护优先级划分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维护顺序,确保高风险设备得到优先处理。风险等级通常结合故障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综合判定,如核心生产设备的关键部件若存在高故障概率,且故障会导致全线停产,应列为最高优先级,优先安排维护;而辅助设备的低风险隐患,可适当延后处理。通过优先级划分,能避免维护资源浪费,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于高风险环节,如对高风险的主传动系统优先进行全面检测与备件更换,对低风险的辅助照明系统仅做常规检查,确保维护工作聚焦于最关键的风险点。

2.2 结合设备运行需求的维护周期设定

结合设备运行需求的维护周期设定需考虑设备的使用频率、负荷强度与生产计划。连续运行的设备与间歇运行的设备维护周期应有所区别,如流水线上的设备因持续高负荷运行,维护周期需缩短;而备用设备可适当延长维护间隔。同时,需结合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维护时间,避免维护与生产冲突,如在生产淡季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在生产高峰期仅进行必要的应急维护。维护周期还需参考设备制造商的建议,并根据实际运行状态动态调整,如发现设备磨损速度快于预期,应缩短相关部件的维护周期,

确保维护与设备运行需求精准匹配。

2.3 依据维护资源配置的计划可行性分析

依据维护资源配置的计划可行性分析需确保维护计划与现有资源相匹配,避免因资源不足导致计划无法执行。资源配置包括维护人员数量与技能、备件库存、工具设备等,如制定大型设备的解体维护计划时,需确认是否有具备相应技能的技术人员、专用检修工具是否齐全、关键备件是否储备到位。若资源有限,需调整维护方案,如将复杂维护任务拆分为阶段性工作,或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完成。同时,需考虑维护成本与预算约束,在保证维护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维护方式,如对部分部件采用修复而非更换,平衡维护需求与资源能力,确保计划切实可行。

三、机械设备风险评估与维护计划的协同优化

3.1 建立风险动态评估与维护计划联动机制

建立风险动态评估与维护计划联动机制需实现风险信息与维护计划的实时互动。风险评估不应是一次性工作,而需持续进行并及时反馈至维护计划,如设备运行状态突然恶化时,动态评估应立即更新风险等级,触发维护计划调整,将原定计划提前或增加临时维护项目。反之,维护效果也应反馈至风险评估体系,验证评估的准确性,如某次维护后设备风险显著降低,说明评估与维护措施有效;若维护后风险未改善,则需重新审视评估维度或维护方案。

3.2 推行基于风险的分级维护策略

推行基于风险的分级维护策略需根据风险等级采用差异化维护方式,提高维护的针对性与效率。对高风险设备采用预防性维护与状态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如定期进行精密检测、提前更换易损件,并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对中风险设备以定期预防性维护为主,按计划进行部件检查与保养;对低风险设备可采用故障后维护,仅在出现故障时进行维修。分级维护能避免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如对高风险的液压系统采用油液分析与压力监测相结合的维护方式,对低风险的通风设备采用定期清扫的简单维护,使维护成本与风险水平相匹配。

3.3 优化维护资源统筹与计划执行监控

优化维护资源统筹与计划执行监控需合理调配资源并确保维护计划有效落地。资源统筹包括人员技能匹配、备件合理储备、工具高效利用,如根据维护任务类型安排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按风险等级与使用频率储备备件,避免积压或短缺。计划执行监控则需跟踪维护进度与效果,通过建立维护记录台账,记录维护内容、时间、参与人员及设备状态变化,评估维护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未按计划完成的维护任务,需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如因备件缺失导致延误,应优化备件管理流程;对维护效果不佳的情况,需追溯评估与维护方案的合理性,持续改进资源配置与执行过程,提升维护计划的执行力。

四、结论

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维护计划制定需协同推进,通过从设备自身状态、外部环境、人为管理三个维度评估风险,依据风险等级、运行需求、资源配置制定维护计划,并建立联动机制、推行分级策略、优化资源监控实现协同优化。这一过程能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故障损失,保障生产稳定。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风险评估与维护计划的协同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机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郝 志 军 . 铁 路 施 工 中 工 程 机 械 设 备 安 全 管 理 方 法 分 析 [J]. 价 值 工程,2025,44(07):146-149.

[2] 缪冠卿. 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策略探究[J]. 中国金属通报,2022,(03):64-66.

[3]周成.机械安全风险预警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