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路径
李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委办公室综合保障中心 010300
一、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意义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财务运行的规范性与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在此背景下,财会监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合规审查,而是逐步演变为贯穿预算编制、执行、核算与评价全过程的动态治理工具。将财会监督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有助于识别和防范财务舞弊、资金挪用等显性风险,更能在战略层面推动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从治理逻辑看,财会监督通过信息反馈与行为约束机制,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外部压力与内在动力。一方面,监督结果的公开与问责机制倒逼单位完善内控流程;另一方面,监督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资源可为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提供依据。尤其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当下,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单位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从“人控”向“机控”“智控”的跃迁。因此,优化内部控制不仅是财务合规的需要,更是提升单位整体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仍停留在“有制度”而非“有效制度”的层面。制度设计往往照搬上级文件,缺乏结合单位实际业务流程的细化操作指引,导致制度空转。例如,在预算执行环节,虽有审批流程规定,但对“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决策记录不全,责任边界模糊,难以追溯。此外,制度更新滞后于政策变化,如新《预算法实施条例》强调绩效管理,但部分单位尚未将绩效目标嵌入内控流程,造成预算与执行脱节。更为突出的是,制度执行缺乏刚性约束,监督部门发现问题后,整改多停留在“书面反馈”,未形成闭环管理,削弱了制度权威。
(二)职能部门协调不足
内部控制涉及财务、审计、资产、人事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运行中,部门壁垒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财务部门掌握资金流信息,但对项目执行进度、资产使用状态缺乏实时掌握;业务部门关注任务完成,却忽视成本控制与合规要求。财会监督若仅由财务部门主导,难以穿透业务实质,监督效能受限。例如,在政府采购中,采购需求由业务部门提出,财务部门审核预算,但缺乏跨部门联合论证机制,易导致采购偏离实际需求或形成隐性超支。
(三)风险防范效果不佳
尽管多数单位已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但风险识别多集中于财务报表层面,对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合规风险的系统性评估不足。例如,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对服务承接方的履约能力、服务质量监控等关键风险点缺乏量化评估工具,依赖主观判断,导致后期纠纷频发。同时,风险应对措施单一,过度依赖审批层级控制,忽视流程自动化与技术防控。当财会监督发现异常时,往往已造成实际损失,反映出风险预警机制的滞后性。
三、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优化应以“精准化、动态化、可执行”为导向。首先,应基于单位核心业务流程,绘制“业务—财务—监督”一体化流程图,明确各环节的控制点、责任主体与标准要求,避免制度与业务“两张皮”。例如,在经费报销环节,可设定“事前审批—票据合规—用途匹配—绩效关联”四重校验机制,将监督嵌入流程前端。其次,建立制度动态评估与更新机制,定期结合政策变化与审计发现,对制度有效性进行“压力测试”,及时修订漏洞。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对屡查屡犯问题实行责任倒查,确保制度“长牙带电”。
(二)增强职能部门协调性
打破部门壁垒需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协同机制。横向层面,应设立由单位负责人牵头的内部控制委员会,整合财务、审计、业务、纪检等力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信息、共商风险、共定对策。在重大事项决策中,推行“财务前置参与”机制,确保财务合规与资金保障同步考量。纵向层面,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数据链路,建设统一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平台,实现预算、采购、合同、资产、财务等模块数据实时交互。例如,项目立项时自动关联预算额度与绩效目标,执行中动态预警超支风险,形成“数据驱动”的协同监督模式,提升整体响应效率。
(三)健全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风险防控应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与事中控制。首先,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单位职能特点,识别战略、运营、财务、合规等领域的关键风险点,并赋予量化权重。例如,对专项资金使用可设置“预算执行率、绩效达成度、舆情风险指数”等指标,实现动态监测。其次,强化技术防控能力,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异常交易模式(如频繁小额报销、集中供应商交易)进行自动识别与预警,提升监督的精准性与前瞻性。最后,培育全员风险意识,通过案例培训、情景模拟等方式,将风险责任分解到岗位,使每位员工成为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设防”的内控文化。
四、结语
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部门协同、构建智能风险防控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内控运行中的制度空转、协同不足与风险滞后等难题。这一优化过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推动单位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治理,从流程控制转向价值创造。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财会监督的持续赋能下,将成为保障公共资金安全、提升服务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晓青;孙璟;王达.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20)
[2] 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张宏林.会计师,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