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工程概预算信息共享与追溯机制研究
王竹
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110069
引言
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编制和实施是评价财政资金运用安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数据传递链条长,审批环节繁杂和信息孤岛等问题,这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多节点协同达到数据同步、借助智能合约增加审批透明度、通过加密存储确保信息安全等。同时链式记录及权限分级对数据追溯及责任认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有鉴于此,本文对区块链应用于工程概预算信息共享及追溯机制进行了探究,对促进政府投资审计规范化、精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区块链技术概述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似乎能够完美地解决过往工程概预算中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所谓区块链是包含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 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质就是去中心化,以工程概预算举例,一份完整的工程项目施工概预算,在过往的工程预算中是依靠预算员手动操作软件计算,然后由预算工程师核算汇总,最后由 工程造价总负责人最终核算并签字确认。
2 基于区块链的工程概预算信息共享
2.1 多节点协同保障概预算数据同步一致
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概预算信息经常要在财政部门,建设单位,审计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等部门间经常流转,而传统中心化的存储模式很容易造成版本不统一,数据滞后等问题。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多节点协同机制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对各个参与节点进行实时同步以保证预算数据的输入,修改和确认过程的一致性。其核心做法是在预算数据上链时,利用共识算法(如PBFT或PoS)完成各节点一致确认,形成统一版本,避免因人为延迟或数据孤岛造成的误差。在实践中,可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设立各方节点的账户,由财政部门承担资金审批的数据上链和建设单位承担预算编制的内容上链的任务,审计部门会实时地读取并核实,以确保预算数据的同步和透明度。
2.2 智能合约驱动审批流转透明高效
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审批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级别审核签批工作,而传统人工审批过程易存在链条长,职责不清,信息落后等问题。区块链内的智能合约可以将审批规则固化为代码的形式并在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自动触发实施。例如,在预算审批过程中,系统可预设“财政批复结束—项目主管单位的确认—审计机关的备案”的流程,每一步的确认都会自动生成链上记录并实时推送至相关节点。这不仅可以杜绝人为延迟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避免信息的拦截或漏报。具体作法为:预算文件产生后由建设单位提交给链条,智能合约按条件自动转移给财政节点,如果财政批复的数额和申报的相符就会自动被采纳,时间戳会被记录,否则返回修正。
2.3 加密存储实现投资信息安全互通
工程概预算信息涵盖了资金规模,项目清单以及投资安排等内容,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数据,如果共享时安全保障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数据泄露或者被滥用的危险。区块链加密存储机制利用公私钥体系及哈希函数实现预算信息多重加密以保证数据跨部门共享时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将信息上链之前,首先利用AES或RSA等加密技术对原始预算文件进行加密处理,链上仅保存哈希值和访问权限设置,而实际文件则存储在分布式存储节点中。参与人需要使用私钥解密后才能获取授权范围的数据;审计机关根据权限分级原则读取完整的预算执行。一种创新性的实践做法就是构建了“分级授权访问模型等”.财政部门可以看到项目的整体投资金额,建设单位可以对其申报的数据进行操作,并且审计机关具有跨部门读取,比对等最高权限。
3 基于区块链的工程概预算信息追溯机制
3.1 时间戳链式记录确保预算数据完整
区块链时间戳链式记录机制可以在整个预算数据过程中达到留痕的效果,每笔操作都会自动打出准确至秒级的时间戳并且以链式结构连接前序记录,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不可篡改痕迹。如此,即使随后有修订或增补,该系统仍可溯源到原始提交者和修订内容。具体的实践做法为:将“版本链”建立于预算的上链环节,每次调整产生一个新的区块,该区块包括修改人的身份,公钥签名,修改理由和审批节点等信息。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只要调取链式记录就可以恢复出预算初稿至最后批复这一完整的演化过程。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纸质或者零散电子文档不易跟踪的难题,对预算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保障政府投资资金流转时不会遭到篡改与隐藏。
3.2 权限分级审计实现责任主体可溯
区块链通过权限分级审计机制可以把不同级别的访问和操作权限凝固到系统上,保证责任链条可追溯。具体作法是财政部门有项目立项资金审批录入权,建设单位有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权,审计机关有跨节点读取和比对最高权。所有的操作都需要用数字签名的方式进行确认并将其记录在链条中,以确保责任人的身份和行为的对应关系清晰。创新做法之一就是构建“多级责任溯源表等”,实现预算执行时部门和个人操作清单自动生成和区块链存证捆绑。比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超额情况后,审计人员可直接从系统中调取特定审批人,审批时间和流转节点等信息,从而规避传统手工逐级追责的繁琐过程。该机制使责任即时可溯和准确定位,并为政府投资审计制度化问责奠定基础。
3.3 动态追踪机制提升投资监管效能
传统审计模式中,对预算数据进行审计通常会落后于资金使用情况,造成问题大多是事后发现而缺乏实时监督能力。区块链借助动态追踪机制可以实现对预算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显著提高投资监管效能。它的关键实践在于采用链上智能合约和实时数据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预算执行节点的动态更新和预警信号的自动产生。比如当某笔支出超出合同约定额度、或者执行进度落后于规划等情况发生后,系统立即引发链上警示、向区块写入异常记录、推送到财政、审计等节点。创新实践路径可为审计机关设置“动态审计看板块”,通过区块链接口对各项目资金流向,预算执行率及异常事件等信息进行实时显示,以方便监管人员时刻参考。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管的前瞻性和效率,也使审计机关能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主动干预,而非单纯依赖事后抽查。最后,动态追踪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全周期审计监督,显著提高资金运用安全性与透明度。
结束语
区块链技术在工程预算管理中的运用,为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长期存在的数据不匹配、流转效率低和责任模糊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对预算数据进行实时互通和透明管理;通过健全追溯机制可以保证整个过程留痕和责任可追。今后,要从制度设计,技术标准以及审计实践等层面上形成合力促进区块链和工程审计的深度结合,以全面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效能和经费使用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蒋少华.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城市开发, 2025, (08):90-92.
[2]刘杰. 信息通信工程概预算批量编制软件设计思路[J]. 电脑与电信, 2022, (06):76-80.
[3]陶磊. 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全新建筑工程预算平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02): 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