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压实度控制技术探讨
李惊辉
身份证号:210113197112053237
一、影响公路路基压实度的主要因素
(一)填料性质
土的颗粒组成:黏性土因黏粒含量高(超过 30% ),易形成团聚结构,压实过程中空气难以排出,压实度不易达标;砂性土颗粒级配不良(不均匀系数小于 5)时,孔隙率大,易出现 “橡皮土” 现象,影响压实稳定性。
含水率偏差:填料含水率高于最佳含水率 2% 以上时,土颗粒间润滑作用增强,易产生剪切变形,压实度下降 5%~8% ;含水率低于最佳含水率 3% 以下时,土颗粒间摩擦力增大,难以压实,需增加压实功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有机质与杂质含量:填料中有机质含量超过 5% 时,会因有机质分解导致土体体积收缩,降低压实度稳定性;含有的树根、砖块等杂质(粒径超过 100mm )会形成局部薄弱点,影响整体压实效果。
(二)压实机械性能
机械类型匹配:光轮压路机对黏性土压实效果较差,难以克服土颗粒间的黏聚力;轮胎压路机适用于黏性土,但对砂性土的压实效率较低;振动压路机的振动频率(20~40Hz )与振幅( 0.5~2mm )选择不当,会导致压实能量不足或过度压实。
机械参数设置:压路机吨位不足(小于 12t)时,对深层土的压实效果有限,80cρm 深度以下压实度可能低于设计值;碾压速度过快(超过 4km/h ),会使填料来不及充分密实,形成 “推移” 现象,压实度降低 3%.5%. 。
(三)压实工艺参数
压实厚度:每层压实厚度超过 30cm 时,压路机的压实能量难以传递至下层,导致底部压实度不足(低于 90% );厚度过薄(小于 15cm )则会增加压实次数,造成能源浪费与工期延误。
压实次数:压实次数不足(少于 3 次)时,填料密实度不够;过度压实(超过8 次)会破坏土的结构,尤其是黏性土可能出现剪切破坏,反而降低压实度。
碾压方式:碾压路线未采用 “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后中” 的原则,会导致路基边缘压实度低于中部(差值可达 3%~4% );碾压轮迹重叠量不足(小于 1/3轮宽),会出现漏压区域。
(四)环境与地质条件
地形与气候:陡坡路段(坡度超过 1:5)压实机械作业困难,易出现局部压实不足;雨季施工时,雨水渗入填料使含水率骤升,压实度波动可达 5%~10% 。
特殊地质影响:软土地基未进行预处理时,路基底部压实度难以达标,且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高填方路段(高度超过 20m )因自重压力分布不均,下部土层压实度可能比上部低 2%~3% 。
二、公路路基压实度控制技术
(一)填料预处理技术
土料改良:对黏性土掺入 3%~5% 的石灰或水泥进行改良,降低黏粒含量(控制在 20% 以下),提高最佳含水率范围(扩大 2%~3% );对砂性土掺入 5%~8% 的黏土,改善级配(不均匀系数提高至 5~10),减少孔隙率。
含水率控制:采用晾晒或洒水的方式调节含水率,使实际含水率控制在最佳含水率 ±2% 范围内。晾晒时采用铧犁翻松(深度 20~30cm ),加速水分蒸发;洒水时采用喷雾式洒水车,避免局部积水。对高含水率土(超过最佳含水率 5% ),可掺入 3% ~5% 的生石灰,通过化学反应吸收水分。
杂质清理与破碎:填料进场前进行筛分,清除粒径超过 50mm 的杂质;采用破碎机将大块土料破碎至粒径小于 30mm ,确保颗粒均匀性,破碎后土料的级配曲线需符合规范要求。
(二)压实机械选型与参数优化
机械类型选择:黏性土优先选用轮胎压路机(胎压 0.6~0.8MPa )配合振动压路机(振动频率 25~30Hz );砂性土选用振动压路机(振动频率 30~40Hz,振幅 1.0~1.5mm );土石混填路基选用 20t 以上重型振动压路机,确保颗粒嵌挤密实。
参数设置优化:压路机吨位根据压实厚度确定,压实厚度 20~30cm 时选用 12~18t 压路机,厚度 30~50cm 时选用 18~25t 压路机。碾压速度控制在 2~4km/h ,初压速度宜慢( 2~3km/h ),终压速度可适当提高( 3~4km/h )。振动压路机的激振力根据土的类型调整,黏性土选用低振幅高频率(激振力 200~300kN),砂性土选用高振幅中频率(激振力 300~400kN)。
(三)压实工艺优化
分层压实控制:根据填料类型确定分层厚度,黏性土每层压实厚度 20~25cm ,砂性土 25~30cm ,土石混填不超过 40cm⨀ 。每层摊铺后采用平地机整平,坡度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 2%~4% 的横坡),确保排水畅通。
压实次数与顺序:黏性土需碾压 4~6 次,砂性土 5~7 次,土石混填 6~8 次。碾压顺序遵循 “先低后高、先静后振、先两边后中间” 的原则,直线段由两侧向中心碾压,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碾压,轮迹重叠量控制在 1/3~1/2 轮宽,避免漏压。
接缝处理技术:横向接缝采用阶梯形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 2m ,前一段碾压完成后预留 30~50cm 不碾压,与后一段一起碾压;纵向接缝采用斜向搭接,搭接宽度1~1.5m ,确保接缝处压实度与相邻区域一致。
(四)压实度检测技术
现场检测方法:采用灌砂法检测路基压实度,每 200m 每压实层测 4 点,检测深度与压实厚度一致,试坑直径不小于最大粒径的 3~5 倍。对砂性土可采用环刀法辅助验证,环刀容积不小于 200cm3 。高速公路路基需采用连续压实控制技术(CCC),实时监测压实度分布,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 10Hz 。
检测时机控制:碾压完成后需间隔 2~4 小时再进行检测,避免瞬时压实效应影响结果准确性。雨后检测需先确认填料含水率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超出时需重新晾晒或处理后再检测。
不合格区域处理:压实度低于设计值 1%~2% 时,需补压 1~2 次后重新检测;低于设计值 2% 以上时,需挖除该区域填料(深度不小于 30cm ),重新摊铺碾压,确保补压区域与周边衔接平顺。
三、结语
公路路基压实度控制是一项涉及填料特性、机械性能、工艺参数的系统工程,需通过填料预处理、机械优化、工艺改进及精准检测的协同作用,实现压实度的有效控制。未来,随着智能化压实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压实度实时监控系统将广泛应用,通过自动调节压路机参数实现自适应压实,进一步提升压实质量的稳定性。同时,需加强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压实技术研究,为复杂环境中的路基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邱林.公路施工项目路基压实度的检测技术研究.运输经理世界 6(2023):31-33.
[2]胡杉.公路工程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J].越野世界, 2024, 19(2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