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五育
周春梅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五洲观澜小学 044000
引言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具备极高的育人价值。新课标背景下,“五育并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古诗词教学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现实教学中仍存在重识记轻感悟、重知识轻育人的倾向,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综合效能的发挥。因而,系统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五育,对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古诗词教学与五育目标的契合分析
(一)古诗词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古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忠孝仁爱、诚信礼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内容可以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素材。例如,《游子吟》表达了深厚的亲情与感恩意识,《悯农》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生活的不易,《登高》激发了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情感共鸣、角色代入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使古诗词成为育德的重要载体。
(二)古诗词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古诗词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集语言之美与思维之深于一体。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联想、归纳,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激发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步发展。例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背后的哲理,启发他们思考“视野与高度”“境界与追求”的关系。此外,通过对诗人背景、创作意图的探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融合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三)古诗词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交融空间
古诗词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天然具备美育功能。诗词中的意象、节奏、音律、意境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结合音乐、绘画、表演等手段,如诗配画、诗配乐朗诵、情景剧表演等,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同时,古诗词内容与自然景观、田园生活、节令农事息息相关,如《村居》《咏柳》《春日》均可结合劳动教育和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相关拓展,让学生在观察自然、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诗意之美,增强体质,树立劳动观念,实现文体劳美的多维融合。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五育渗透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单一,忽视综合育人功能
当前许多小学语文课堂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局限于背诵与默写,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和记忆能力的培养,导致古诗词作为育人载体的功能被削弱。一些教师未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情趣,教学内容空洞,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美育等育人作用。此外,一些学生将古诗词视为应试任务,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多样化融合手段
目前古诗词教学仍以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为主,课堂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创设真实语境和生活联系的有效方式。在实施五育融合方面,缺乏系统设计和整合思路,特别是在体育与劳动教育方面,相关活动较少,学生难以在真实场景中感悟诗意生活。此外,美育手段未系统融入教学流程,学生对诗词的美感体验较为浅表,未形成持续的审美习惯。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课程整合能力待提升
部分语文教师虽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但在解读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美育表达等方面存在短板。对于如何将德智体美劳渗透进诗词教学,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和教学资源支持,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导致教学内容之间割裂,不能形成有机联动,制约了五育融合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渗透五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德育为统领,构建价值导向型课堂
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德育目标贯穿始终,选取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诗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如教学《游子吟》时,引导学生联想到对父母的爱与责任,并鼓励他们通过写亲情日记、制作感恩卡片等方式表达情感,实现情感内化;教学《悯农》时结合粮食节约、劳动珍惜等主题,开展“节约一粒米”劳动主题活动,让诗句内涵真正落实于学生的行为与意识之中。
(二)融合美育与智育,拓展审美与思维深度
教师应充分利用诗词的艺术特质,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如组织“古诗配画”比赛、“诗意朗诵”展示、“诗词创作小剧场”等,引导学生用视觉、听觉、语言、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诗意的理解与感受,激发艺术潜能。与此同时,在教学中穿插文化背景讲解、诗人传记阅读、意象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品质。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从地理特征、比喻修辞、情感变化三方面分析,提升学生综合思考与表达能力。
(三)整合体育与劳动教育,推动知行融合
将古诗词教学延伸至课外、生活场景,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体能、体验劳动。例如,在学习《村居》《春晓》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春游踏青写景活动,引导他们将观察所得转化为诗意语言;教学《悯农》《锄禾日当午》时,可结合学校劳动课程开展“体验农事”活动,如播种、浇水、锄地等,在劳动中理解诗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此外,可设计“动作诗”游戏或古诗体操,既加深记忆,又锻炼身体,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共融。
总结: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通过挖掘诗词中丰富的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多元化教学形式与跨学科融合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应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丰富教学资源与课程设计思路,使古诗词不仅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桥梁,也成为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宋美晨. 美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4. DOI:10.27064/d.cnki.ghasu.2024.000705.
[2]马玲杰. 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21. 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0690.
[3]周丽娟.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DOI:10.27410/d.cnki.gxbfu.2020.0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