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焕新

作者

皮晓峰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基层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然而,当前部分基层文化活动仍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固化、群众参与感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如何让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破解基层文化发展困境、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命题。

一、破局:在供需对接中激活文化“神经末梢”

基层群众的生活节奏与城市不同,农忙时节、务工间隙、傍晚时分,才是他们的“文化闲暇”。江苏推行“流动文化服务车”,载着图书、乐器、演出设备穿梭于村镇,在田头地头搭建临时舞台,让农民放下锄头就能看大戏;重庆打造“15 分钟文化服务圈”,在社区架空层、小区广场、街角公园设置“微型文化驿站”,居民走出家门就能参与书法交流、手工制作、读书分享等“短平快”活动。这些“嵌入式”的文化供给,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让文化活动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二、生根:在共建共享中培育文化“内生动力”

1.群众自组织: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

在浙江宁波,活跃着 4000 多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团队——社区阿姨的“巧手编织队”把作品义卖款捐给公益基金,退休教师的“银发宣讲团”用方言讲党史故事,返乡青年的“乡村乐队”创作歌曲传唱家乡变化。这些自组织的文化团体,凭借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认同,自发策划活动、自筹演出道具、自主管理运营,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政府则通过提供场地支持、组织技能培训、搭建展示平台等方式“扶上马、送一程”,让群众的文化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行动。

2.文化能人带动:让“小众特长”变成“大众财富”

每个基层社区、乡村都藏着“民间达人”——会剪纸的老艺人、懂直播的新农人、爱写作的村民……他们是基层文化的“火种”。江西某村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剪纸工坊,不仅教村民技艺,还带领大家设计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湖北某社区挖掘退休记者担任“社区文化顾问”,指导居民撰写村史、拍摄纪录片,记录身边的变迁,让普通人的故事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这些文化能人的带动,不仅激活了个体的文化潜能,更让基层文化活动有了“灵魂”和“特色”。

3.城乡文化互动:在“双向奔赴”中拓展视野

基层文化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活水”。上海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城市文艺院团与郊区村镇结对,演员走进乡村教村民排练音乐剧,村民带着原生态的田歌登上城市舞台;四川推行“新村民计划”,吸引画家、作家、设计师到乡村定居,他们在改造老房子、创办乡村美术馆的同时,也把现代艺术理念带入乡村,村民则用农耕文化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素材,形成“城市文化反哺乡村、乡村文化滋养城市”的良性循环。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内涵,更让基层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三、铸魂:在以文化人中厚植文明“精神沃土”

1.思想引领:让“大道理”变成“小故事”

理论宣讲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使命,但生硬的说教往往难以入耳入心。河南开展“文艺轻骑兵”活动,把党的政策编成快板、小品、三句半,在田间地头演出,村民边听边笑边鼓掌,政策精神也随之入脑入心;浙江台州打造“红色故事会”品牌,邀请老党员、烈士后代、基层干部讲述亲身经历,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细节满满的“家常话”,却让听众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种“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方式,让思想引领变得有温度、有质感,也让基层文化活动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2.道德培育:在“身边榜样”中涵养新风

基层文化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江苏盐城举办“乡贤文化节”,表彰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创业带富的乡贤,把他们的事迹编成情景剧、绘成墙画,让村民在观看中感受榜样力量;贵州某社区设立“文明积分超市”,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传承好家风等行为可兑换积分,兑换的不是实物,而是优先参与文化活动的“资格”——一场热门的非遗讲座、一次与艺术家面对面的机会,这种“精神激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持久力,也让文明风尚从“倡导”变成“自觉”。

3.情感联结:在“文化认同”中凝聚合力

基层文化活动是维系邻里关系、乡村认同的重要纽带。广东潮汕地区的“营老爷”民俗活动,如今融入了法治宣传、公益慈善等新元素,村民在参与中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增强了社区归属感;东北农村的“大集文化节”,不仅有秧歌表演、二人转,还设置了“农产品推介区”“返乡创业分享会”,让外出务工的游子回乡赶大集时,既能感受家乡的“年味”,也能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反哺家乡的热情。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情感联结,让基层群众在活动中找到“存在感”“归属感”,也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展望:在守正创新中绘就文化“基层新景”

1.以“生活化”深化文化融入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日用而不觉”。基层文化活动应进一步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在乡村,结合农事节气开展“春耕诗会”“秋收摄影展”,让文化活动成为农业生产的“调味剂”;在社区,围绕亲子教育、养老服务、垃圾分类等民生话题设计活动,让文化活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润滑剂”。当文化不再是“额外选项”,而是“生活必需”,基层文化活动才能真正扎根大地、深入人心。

2.以“制度化”保障文化长效

基层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支撑。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既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供给,又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乡贤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冠名、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本土人才培育+外来人才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文化队伍;建立文化活动效果评估机制,从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文化影响力等维度科学评价,让基层文化活动在“实践—反馈—改进”中不断提升质量。

结语:

精神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创新发展能够有效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国家公共文化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虽然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创新加强了重视,但是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探究,提供有效的建议措施,为社会文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丽平. 论当前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创新探究[J]. 神州,2017(14):214,216.

[2]陆和建, 姜丰伟.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性动力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 情报学报, 2020(7):10.

[3]张昔云.浅析乡镇群众文化现状及发展[J].新农村(黑龙江),2017(2):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