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普查工作实践与探索
贾忠秋
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221000
引言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基层文物普查是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全面掌握文物资源的现状、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文物普查在各地的开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很多实际挑战。由于基层普查人员、经费以及技术手段的不足,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将从基层文物普查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的工作进展,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便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一、基层文物普查工作的实践
1.1 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基层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地普查工作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确保对辖区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在普查过程中,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是核心环节,普查人员深入各地,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详细梳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普查工作还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确保了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这一系统性的组织与实施,基层文物普查能够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1.2 普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基层文物普查的重点是对已认定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对新发现的文物进行认定和登记。虽然普查目标明确,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难点。基层文物分布广泛且类型繁多,这使得普查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文物保存状况较差,常常影响到普查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基层普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设备有限,无法应对所有复杂的普查任务,这直接导致普查工作的实施进度缓慢,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面对这些困难,普查人员需要克服多方面的挑战。
1.3 普查工作的典型案例
在基层文物普查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典型案例,展示了普查工作人员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例如,哈尔滨市南岗区克服了当地的种种困难,成功修正了文物普查范围,进一步完善了普查数据。大子杨山岩画调查团队为保护珍贵的岩画资源,不畏严寒,跋涉至冰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守护了重要文化遗产。佳木斯市则通过市县联动,加强了普查工作的协调,推进了文物普查的全面开展。这些典型案例不仅体现了基层文物普查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为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基层文物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在基层地区,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往往将文物视为历史遗留物而非文化遗产。这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的现象使得文物在普查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或破坏。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知识,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不了解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甚至存在不当修缮和滥用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文物的保存状况,也降低了文物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保护意识,对于提升文物普查质量至关重要。
2.2 普查经费与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文物普查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资投入。然而,许多地区由于财力有限,导致普查经费不足,且人力资源也极为紧张。基层普查工作不仅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登记,还需要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经费的短缺使得普查队伍难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技术升级,也限制了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的不足更是造成了普查工作的进度滞后,导致一些重要文物未能及时进行普查和登记,影响了文物资源的全面掌握和科学保护。
2.3 普查技术与手段落后
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3D 扫描和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文物普查中,提高了普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然而,在基层地区,许多普查团队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这种技术差距导致了普查数据的采集效率较低,且数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部分地区的普查人员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技术培训,无法熟练操作先进设备,这进一步加剧了普查工作的困难。因此,引入先进的普查技术和手段,提升技术水平和普查效率,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普查成果利用不充分
虽然基层文物普查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后续利用仍存在不足。许多地区将普查结果仅仅停留在文物登记阶段,缺乏进一步的保护措施和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一些地方的普查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有效的文物保护政策,导致了文物保护力度的不足。此外,部分文物普查成果未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未能有效推动文物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建立健全普查成果的转化机制,确保成果能够被有效应用至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层文物普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是提高基层文物普查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如组织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向干部和群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同时,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广泛传播文物保护和普查的意义,增强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关注。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能够使更多人认识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重要性,从而为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普查的实际效果。
3.2 加大普查经费与人力资源投入
基层文物普查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政府应根据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大财政投入,为普查工作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同时,应通过招聘和培训等方式增加普查队伍的人员数量,并加强普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大对普查队伍的投入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普查过程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专业化的普查团队,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进而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加科学和详细的依据。
3.3 引进先进普查技术与手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普查技术手段已被应用于文物普查中,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普查效率和数据精度。基层普查工作中应积极引进这些先进技术,以提高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采集速度。此外,应加强对普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引进先进技术不仅能提高普查质量,还能够缩短工作周期,提高整体效率。
3.4 加强普查成果利用与转化
普查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是提升基层文物普查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普查成果转化机制,将普查数据及时转化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际措施,如修复方案、保护区划定等。此外,应促进普查成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多渠道对普查成果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和参与,推动基层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结论
基层文物普查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基层文物普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加大普查经费与人力资源投入、引进先进普查技术与手段以及加强普查成果利用与转化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基层文物普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基层文物普查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基层可移动文物普查与采集工作策略[J].花溪, 2021(19):1.
[2]陈健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初探[J].客家文博, 2024(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