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初中德育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
杜庞龙
达拉特旗第十二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4300
引言: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单一依靠学校的“封闭式”德育模式已难以应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道德困境,在此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渐成为破解德育困境的重要路径。
一、家校社协同德育的现实困境
首先,主体权责模糊。学校常陷入“单打独斗”困境,家长对德育责任认知片面,将教育完全托付学校;社区资源分散,与学校缺乏常态化联动。
其次,内容脱节割裂。学校德育侧重理论灌输,与家庭生活、社会现实脱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社会责任”主题教学,多停留在课本案例分析,缺乏家庭劳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支撑,导致学生“知而不行”。
第三,保障体系薄弱。缺乏统一的协同制度规范,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评价体系侧重学生在校表现,对家庭、社区的德育成效缺乏有效考量,难以形成长效动力。
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夯实德育组织基础
(一)建立层级化协同组织
由学校牵头成立“家校社协同德育委员会”,吸纳德育主任、班主任代表、家长委员会成员、社区网格员、法治副校长等组成核心团队,每学期召开 2 次全体会议,统筹德育目标与资源分配。下设班级协同小组,由班主任、2-3 名家长志愿者、1 名社区联络员构成,负责日常沟通与活动落地。例如某中学通过该组织快速响应学生欺凌事件,3 天内联动家长、社区心理辅导员开展干预,较传统处理效率提升 60% 。
(二)完善常态化沟通机制
构建“双线沟通”网络,线上通过专属平台实时共享学生表现、活动信息,如班主任上传课堂表现,家长反馈家庭行为,社区推送实践资源;线下实行“三级对接”,班主任与家长每周 1 次个性化沟通,学校每学期 2 次家长开放日,社区每季度 1 次德育资源发布会。某初中通过“线上反馈+线下面谈”结合,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满意度从 65% 升至 92% 。
(三)明确三方权责边界
制定《协同德育责任清单》,学校负责德育规划与专业指导,家长承担家庭实践引导责任,社区提供场地与社会资源支持。例如规定家长需配合完成每月 1 次家庭德育任务,社区每年需提供不少于4 个实践基地,学校需每学期开展 1 次协同能力培训,确保各方“守土尽责”。
三、开发融合型德育课程,拓展育人内容维度
(一)学校课程生活化重构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设“家校社共育案例”模块,结合真实情境设计探究任务。例如围绕“诚信”主题,让学生调查家长职业中的诚信故事、社区商户的经营理念,回归课堂开展“诚信在身边”辩论会,形成“体验-反思-践行”闭环。开发校本课程时联动社会资源,例如联合社区医院开设“生命教育课”,通过急救演练、病房探视,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的内涵。
(二)家庭实践任务化设计
分年级制定“家庭德育清单”,初一侧重“自我管理”,如每日整理房间、记录家庭开支;初二侧重“亲子共担”,每周共同准备1 次晚餐、主持1 次家庭会议;初三侧重“社会衔接”,跟随家长体验职业生活、分析新闻事件。例如某初中通过任务打卡与家长评语,使学生家庭责任意识测评达标率提升 50% 。
(三)社会资源课程化转化
与博物馆、红色基地、企业等共建实践基地,设计“行走的德育课”。例如参观科技馆时,结合“创新精神”主题,让学生分组调研社区科技需求,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交居委会;走进法院参与模拟庭审,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维权与守法”的生活智慧。通过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处理,使德育从“抽象说教”变为“具象体验”。
四、创新协同活动形式,激活德育实践动能
(一)开展主题性联合活动
围绕传统节日、重要节点设计系列活动。重阳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制作敬老贺卡,家长陪同走访社区独居老人,社区提供场地举办“祖孙茶话会”,形成“创作-陪伴-分享”的温情链条;国庆节时,三方联合开展“家乡发展调研”,学生与家长采访社区老党员,撰写调研报告在社区展览,深化爱国情怀。
(二)培育志愿服务共同体
建立“家校社志愿服务积分制”,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助老等服务可积累积分,兑换实践课时;家长参与纳入“优秀家长”评选;社区为积分高的家庭提供文化活动优先权。某社区与中学合作的“微心愿认领”活动,半年内吸引 85% 的家庭参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分平均提高28 分。
(三)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活动
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德育微行动”挑战,如“家庭礼仪10 秒展示”“社区文明随手拍”,家长与学生共同创作,优秀作品在社区公众号展播。开发“云德育课堂”,邀请社区道德模范、优秀家长线上分享,如抗疫志愿者讲述“责任与担当”,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育人覆盖面。
五、完善协同保障体系,巩固德育长效发展
(一)强化制度保障
出台《家校社协同德育实施细则》,将协同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社区文明创建指标,建立“一票否决”机制。某区通过该制度,使辖区中学的社区资源利用率从 40% 升至 85% 。
(二)优化资源配置
设立专项基金,整合学校经费、社区公益资金与社会捐赠,用于购买心理辅导、法治教育等专业服务。建立“德育资源库”,分类整合家长专业人才、社区场馆、企业基地等资源,实现线上共享与高效调配。
(三)健全评价体系
构建“三维度评价”机制,对学生采用“在校表现+家庭实践+社区反馈”综合测评;对家长考核“沟通配合度+活动参与率”;对社区评估“资源提供量+协同成效”。每学期发布《协同白皮书》,公开各方表现与改进建议,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结语:家校社协同是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路径。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开发融合课程、创新活动载体、完善保障体系,可打破教育壁垒,形成“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育人生态,将德育融入生活、扎根社会,才能引导初中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规范,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钱志龙;丁小燕.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 华夏教师,2022(20):30-3
[2]吴明红. 点燃德育:基于学生实际的新探索.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8):20-21.
[3]余海生. “双减”背景下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