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困境突破与创新对策研究
段怡君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和平镇中心学校 424400
引言:音乐是审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力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提升。通过立足教育实践,分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与困境,探索理念更新与方法创新策略,探究资源整合与环境优化对策,寻求评价体系重构与实践路径,突破教学瓶颈,推动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从教育观念角度看,传统应试思维影响深远,部分学校重智育轻艺育现象严重,音乐课程地位不高,甚至出现被主科占用情况。从教师队伍看,专业音乐教师数量不足,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存在非专业背景教师兼职任教,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从教学内容看,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材选用不尽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某些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从教学方式看,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缺乏有效性,学习兴趣难以持久。从教学资源看,部分学校音乐专用教室缺失,教学设备简陋落后,音乐教具不足,数字化资源应用水平较低。从教学评价看,评价体系单一,过分注重技能考核,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培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状况。城乡差距问题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二、小学音乐教学理念更新与方法创新策略
教师须树立全人教育观念,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打破学科壁垒,推动音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增强课程亲和力。应重视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情感共鸣,培养健康人格;强化跨学科整合思维,促进音乐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融合,实现知识迁移;构建开放性课程观,根据时代发展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多元文化元素,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情境化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采用合作学习策略,组织小组表演、创作、评价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运用游戏化教学手段,通过音乐游戏、律动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引入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现音乐规律,培养创造性思维;善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借助音乐 APP、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开展体验式教学,组织音乐会、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校外。
以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茉莉花》教学为例,教师创设民歌环球之旅项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茉莉花》如何走向世界舞台。课堂开始,教师通过播放不同版本《茉莉花》音频与视频,包括传统演唱、西方管弦乐改编、现代流行音乐融合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随后组织茉莉花音乐元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识别歌曲特点:五声音阶旋律、优美抒情风格、含蓄表达方式,体会传统审美情趣。接着进行茉莉花文化探秘环节,结合语文学科知识,解析歌词意境,了解民歌历史背景,欣赏茉莉花艺术形象在绘画、诗词中表现。随后开展花样演绎茉莉花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不同表现方式:有声情朗诵歌词组、优美演唱组、创意律动组、简单乐器伴奏组,各展所长。课堂后半段安排茉莉花创意工坊,鼓励学生尝试改编歌词、创作简单旋律变奏、设计舞蹈动作,培养创造力。课程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收集家乡民歌资料,制作民歌地图,建立音乐与地理学科联系。
三、小学音乐课堂资源整合与环境优化对策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开发符合本校实际情况音乐校本课程;积极整合社区资源,邀请当地音乐家、民间艺人进校园,组织参观音乐厅、博物馆等活动;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音乐教育;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借助优质在线课程、音乐教育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流动;注重本土音乐文化挖掘,将当地民歌、戏曲引入课堂;引入国际音乐教育资源,借鉴先进教学法。教学环境优化方面,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物理环境,通过布置音乐文化墙、展示学生作品等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构建民主平等心理环境,尊重每位学生表达,鼓励大胆创新;建立多元互动社会环境,组织班级音乐会、校园歌手比赛等活动;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音乐厅、歌剧院环境;打造音乐实践工作坊,设立创作角、表演区等功能空间;建设数字化音乐教室,配备电子琴房、录音棚等设施;推动课内外一体化,建立音乐社团、兴趣小组。
以湘文艺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为例,教师实施多元资源整合与环境优化策略。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收集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图片、《歌唱二小放牛郎》多版本演唱视频、相关历史故事文献,建立抗战英雄故事库数字资源包。邀请学校历史老师协作,提供二小放牛郎历史背景解说,实现学科资源整合。课堂环境布置上,教室墙面张贴抗战历史照片、英雄事迹介绍,营造历史氛围;使用智能大屏展示二小放牛郎形象与故事,创设情境化学习空间。教学实施中,先通过微视频呈现王二小英雄事迹,结合历史老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创作背景。随后利用数字音乐教室功能,展示歌曲曲谱,播放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壮烈情感。接着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团体到校,展示不同演唱风格,拓展学生音乐视野。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体系重构与实践路径探索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体系重构需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打破单一技能考核模式,关注学生音乐兴趣、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创新能力等全方位发展;推行发展性评价理念,注重学生进步过程,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习轨迹;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阶段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习情况;构建主体多元评价机制,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形成多角度反馈;开展质性评价,关注学生音乐体验、情感表达、审美反应等非量化因素;设计层次化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基础学生制定相应要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日常表现,避免一考定成绩弊端;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注重发现闪光点,增强学习自信心。
结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境,需要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资源整合、环境优化、评价重构等多方面寻求突破。通过建立科学教育理念,推行多样化教学方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全面发展,还能促进情感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深化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庄惠卿.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新教师,2024,(12):57-58.
[2]钱馨月.面向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家长,2024,(36):145-147.
[3]程晓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困境及对策[J].新教育,2021,(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