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部组建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转型研究
王立法
包头稀土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内蒙古包头市 014030
引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社会服务需求多样化,传统管理模式碎片化、效率低。社会工作部组建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但仍面临角色模糊、服务模式单一、人才不足等挑战。本文旨在分析社会工作部组建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转型路径,为制度完善与治理创新提供参考。
一、传统社会工作在治理实践中的困境
(一)资源供给不足
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有限,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导致基层社会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且培养体系不完善,许多社会工作者缺乏系统化培训和实务经验,使得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碎片化问题,资源配置缺乏统筹和协同,导致重复建设与空白区域并存,无法形成高效的服务网络。尤其在应对老龄化、弱势群体、社区矛盾等复杂问题时,有限的资源供给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在治理中的作用发挥,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二)专业角色模糊
在治理实践中,传统社会工作面临专业角色模糊的问题。社会工作往往被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视为辅助性事务,职责范围不明确,参与决策和治理的机会有限;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缺乏有效认知与保障,导致其核心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常被要求承担行政事务或志愿协调工作,而非提供系统化的社会服务和风险干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地位受到削弱。
(三)服务效能滞后
面对人口老龄化、弱势群体多样化以及社会风险增多的现实需求,单一的救助型或事务性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专业社会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矛盾冲突或风险管理中的应对能力有限,缺乏预防性、发展性和系统化的干预手段。服务过程缺乏数据支持与信息化管理,无法实现服务精准化与资源优化配置。由于专业社会工作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衔接不足,其服务效果难以量化评估,也缺乏长期可持续性。
二、社会工作部组建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契机
(一)治理体系层面
治理体系层面,社会工作部的组建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统一的组织平台和制度空间,使其正式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这种安排有助于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边界、职能定位和运行规则,从而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通过跨部门协作,社会工作能够整合分散的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覆盖面和响应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基层治理、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及风险干预等实践中,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参与政策实施、社会问题调解及矛盾预防,为治理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和操作支撑[1]。这不仅提升了社会工作在治理体系中的制度地位,也为其长期发展和专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保障层面
从政策保障层面看,社会工作部的设立明确了专业社会工作在公共服务供给和风险治理中的职能与责任,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法律和制度依据。政府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项目上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行业可持续性和服务质量。同时,政策支持还体现在职业标准制定、培训体系建设及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标准化政策不仅提升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地位,也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确保社会工作在实践中能够科学、有序地运行,为解决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坚实支撑[2]。
(三)社会认同层面
社会认同层面上,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增强了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和理解度。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弱势群体需求增加以及社区治理任务复杂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和风险干预中的价值逐渐显现。公众认同的提升不仅增强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地位,还提升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加入行业。社会认同的提高为社会工作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职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也为社会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实现制度化嵌入和长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专业社会工作转型的主要路径
(一)职能定位转型
在职能定位方面,专业社会工作需要从传统的辅助性角色转向治理主体参与者,积极介入基层治理、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工作者应承担更多政策执行、资源整合和社会矛盾调解职责,发挥专业价值,为决策提供实践参考。同时,应关注服务对象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设计涵盖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在社会救助、社区治理及风险干预中,社会工作应承担核心职能,推动社会服务与治理体系有效衔接,增强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3]。
(二)服务模式转型
在服务模式上,专业社会工作需从单一救助服务向综合性、预防性和发展性服务转型。服务对象不仅限于受助者,还应涵盖社区整体、家庭和社会网络,形成多维度干预策略。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以实现服务精准化和动态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风险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提升服务效果。同时,应将教育、心理辅导、社会融入、就业指导等服务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服务模式,使社会工作能够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服务质量和效能的显著提升。
(三)组织与人才建设
组织和人才建设是专业社会工作转型的关键支撑。社会工作机构应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管理机制,保障服务持续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体系需覆盖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实务指导,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伦理素养和实践经验。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待遇、职业晋升、荣誉认定和社会认可,以增强人才吸引力和留任率。促进专业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和经验积累,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使社会工作机构能够应对复杂治理任务,形成稳定、高效的专业服务体系,为社会工作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四)制度嵌入与政策协同
在制度嵌入与政策协同方面,专业社会工作应在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之间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制度运作与实践需求相适应。社会工作应参与政策设计、标准制定和法律建设,使专业职能在制度层面得到保障。跨部门协作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投入。政策与制度的协同也需要建立监督与评估体系,对服务效果进行量化考核,以便调整政策和实践策略。
四、结论
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回应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为专业社会工作转型提供了制度契机和发展平台。专业社会工作在治理体系中获得明确职能定位,服务模式向综合性、预防性和发展性转变,组织与人才建设得到规范化和专业化支撑,制度嵌入与政策协同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社会工作提升服务效能、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勇. 社会工作部体制下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时代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2(02):17-27.
[2] 童敏. 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与专业社会工作转型[J].社会建设,2025,12(01):3-23.
[3] 田金娜,钱宁. 社会工作在农村新型现代化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与服务方略[J].社会工作,2024,(05):71-87+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