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水文学效应

作者

张保荣

新疆瑾强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830011

1 相互作用的空间异质性与时间动态性

1.1 不同地质环境下的相互作用特征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不同地质环境中呈显著空间异质性,既反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岩性分布差异,更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对水体交换的根本性控制作用,理解其特征规律对认识区域水循环机制意义重大。

冲积平原区,二者相互作用呈垂向渗流与侧向补给耦合特征:沉积层序垂向结构决定渗流路径复杂性,细粒沉积物层形成相对隔水层,致水体交换垂向非均匀分布;侧向补给受含水层水力梯度与渗透性参数双重控制,平原平缓地形使侧向流动成为重要交换方式。基岩山区断裂带系统关键控交换路径,既提供优势渗流通道,其连通性与开启程度也直接影响水体交换强度与方向。

河床沉积物渗透性空间变异性决定潜流交换通量:底质粒度分布、胶结程度及孔隙结构的空间差异,造成河段尺度潜流交换不均匀,细颗粒富集区为交换阻滞带,粗颗粒区为活跃区。湿地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热点区形成,与地形微起伏、植被分布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多位于地下水溢出带或地表水入渗集中区,为后续分析季节变化与长期演变提供空间基础。

1.2 季节性变化与长期演变

地下水 - 地表水相互作用在时间维度呈复杂多尺度变化,季节性波动与长期演变叠加,塑造水文系统动态平衡。季节性变化受气象要素周期性控制,降水与蒸散发的季节差异直接影响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位时空分布。

降水 - 径流事件中,地表水倒灌地下水呈脉冲式交换特征,瞬时强烈交换短时间内显著改变近河道水力梯度;通过水位响应时间与交换通量构建数学模型,可准确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干旱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显滞后响应,地下水位缓慢下降与地表径流持续补给存非线性关系,滞后响应模型能有效预测不同干旱强度下的水体交换趋势。

长期气候变化对水文系统影响更深:冰川退缩区多年冻土退化,显著改变地表 -地下连通性空间格局,冻土层融化打破水文隔离屏障、形成新地下水流通道,影响高寒区水资源分布与生态稳定;滨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致含水层盐淡水界面运移,咸水入侵扩大将重定含水层水质格局。据当前趋势与物理机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下,二者相互作用将呈更复杂时空变异,为理解其生态水文学效应提供时间动态背景。

2 相互作用的生态水文学效应

2.1 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地下水 - 地表水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水体物理化学特性,深刻影响水生态系统结构组成与功能运行,主要体现在温度调节、化学梯度形成、栖息地异质性增强三方面,进而重塑系统稳定性格局。

冷地下水渗漏在河流形成温度避难所:夏季高温时,河床下涌的低温地下水维持局部水域相对低温,为冷水性鱼类创造适宜繁殖微环境。鲑鱼等洄游鱼类能识别温度梯度区域,选水温稳定河段产卵,此机制既影响鱼类繁殖成功率,也决定幼鱼存活率与群落演替方向。

潜流带作为水交汇生物活跃层,内部形成溶解氧浓度梯度与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为不同代谢类型微生物提供分化生态位:好氧微生物在高氧区主导有机物分解,厌氧微生物在深层缺氧区进行硝酸盐、硫酸盐还原等反应。这种垂直分层微生物结构驱动碳、氮、磷循环转化,调节水体营养状态与自净能力。

地表水 - 地下水连通度变化影响底栖生物多样性分布:高连通度区域水体交换频繁、营养与溶解氧充足,支撑更复杂底栖动物群落。定量分析显示,连通度指数与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连通度每增 1 单位,生物种类丰富度平均提升15%-20% ,为生态评估与修复提供量化依据,揭示水体交换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地下水 - 地表水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关重要。水质净化中,河岸过滤带靠物理截留、生物降解、化学吸附,高效去除病原微生物与重金属;其能力由

土壤孔隙结构和微生物群落决定,细菌、病毒去除率超 90% ,重金属经土壤胶体吸附可控。

湿地系统借反硝化作用削硝酸盐负荷,且呈时空分异:厌氧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氮气,降富营养化风险;边缘因氧化还原条件多变,反硝化效率高于中心,季节性水位波动调控氮素转化分布。

地下水维持的基流保障干旱期河道栖息地连续,靠最小生态流量保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助鱼类洄游繁殖;潜流交换还控有机碳埋藏速率,地下水与地表水混合改沉积物有机物分解条件,影响碳素迁移转化。

地表水 - 地下水界面反应带关键降解农药,区域富微生物与酶类,可生物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效率与地下水流速、温度、pH 相关;基于其特征的生态风险评估,能预测农药迁移归趋,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

3 相互作用的管理与调控策略

3.1 生态水文调控理论

生态水文调控理论构建地下水 - 地表水相互作用系统管理框架,强调水文与生态过程耦合,依水文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地表水体、地下含水层与生态系统视作统一功能单元,通过水量调配、水质优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稳定,核心是识别关键耦合节点、建立动态平衡调控体系。

耦合地表水 - 地下水模型为生态需水动态计算提供依据,整合水文循环、土壤水分运移、植被蒸腾耗水等要素,构建河岸植被与地下水位响应关系,借数值模拟确定维持不同植被的关键渗流阈值,建立季节性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可量化植被根系层水分供需平衡,为河岸带生态保护提供定量化水文指标。

水库生态调度与地下水回补协同方案实现多水源统筹,设计水库下泄流量生态调节模式,通过控放水时机与流量增强河道 - 含水层水力联系,协同机制含丰水期储存、枯水期补给及关键生态期调控;跨含水层冲突协调机制建多层级水权体系,明确权责化解用水矛盾。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水交易市场框架创新配置经济机制,将生态服务纳入定价体系并建量化标准;蓝绿基础设施协同管理路径整合自然与人工设施功能,经湿地恢复、河道整治等形成多层水文调控网络,为生态修复奠基。

3.2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管理

地下水 - 地表水相互作用视角下的生态修复,需兼顾水文连通性与生态功能完整性。河床结构改造是增强潜流交换的核心,通过渗滤坝(孔隙率 25%-35% )、透水格栅(间距 2-3 米)重构河床渗透性,优化水体交换通量。

人工湿地系统水力停留时间关乎污染去除与生态功能,调节分区配置及水位梯度:表面流湿地停留 3-5 天,潜流湿地 5-8 天,实现污染物分级处理与生态自净最大化。农业灌溉区地下水超采需建生态补偿框架,以经济激励引导节水灌溉;含水层存储与恢复技术需依地质、水质差异化实施,砂质含水层用直接注入,粘土层区域用渗滤池间接补给。

流域尺度综合监测网络是精准管理保障,结合遥感反演土壤湿度与原位温度示踪,实时监测水交换时空变化,为数值模拟提供高精度数据,监测点按每平方公里 1-2 个布设,确保数据代表性与连续性。

未来可持续管理将侧重生态水文自然调节,恢复河流自然形态、强化湿地缓冲功能,构建自适应水生态系统,既改善水环境质量,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生态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地下水与河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胡俊锋,王金生,滕彦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01)

[2] 地下水-地表水交错带[J]. 刘苏峡.地球科学进展,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