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探索

作者

王军超

泰安市水利建设发展服务中心 山东泰安 271000

1 水利工程投融资现状分析

1.1 传统投融资模式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政府财政资金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水利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金的压力日益凸显。以河南省为例,在过去的 5 年内,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年均增长8%,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仅为5.2%,财政资金难以足额满足水利建设需求。

银行贷款也是水利工程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但由于水利项目公益性强、盈利能力有限,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贷款审批较为严格,且贷款期限和利率条件难以完全契合水利项目特点。这导致部分水利项目因资金不足而进展缓慢,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1.2 多元化投融资的必要性

多元化投融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资金供给角度看,引入社会资本、创新金融工具等多元化手段,能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弥补财政资金缺口,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建设中,通过采用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解决了项目近30%的资金需求,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从项目运营角度讲,多元化投融资有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社会资本的参与能够带来市场化的运营管理理念,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深圳市东部供水项目在引入社会资本后,通过优化管理流程,供水漏损率降低了12%,供水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2 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分析

2.1 政府财政投入优化

政府财政投入仍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中央政府应根据全国水利发展战略布局,持续增加对重大水利工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等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则应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足额保障本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

另一方面,要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可设立水利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水利领域。例如,对符合条件的水利 PPP 项目给予一定期限的贷款贴息,降低社会资本融资成本,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2.2 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水利工程融资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水利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如国家开发银行针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后续工程,提供了期限长达25 年、利率较市场平均水平低1.8 个百分点的贷款,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压力。

商业银行也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水利项目的支持。例如,开展水利项目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以水利项目未来的水费收入、发电收入等作为还款来源和质押物,为项目提供融资。同时,可探索开发“水利+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具有生态环保效益的水利项目建设。

2.3 社会资本参与

(1)PPP 模式:PPP 模式在水利工程领域应用广泛。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合肥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由项目公司负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这种模式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发挥了社会资本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

(2)股权融资:鼓励水利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部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水利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和业务拓展。例如,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通过增发股票,募集资金15 亿元,用于新建多个水利工程项目,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2.4 创新融资工具

(1)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为水利工程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了新途径。以浙江汤浦水库 REIT为例,其成功上市标志着全国水利基础设施 REITs 第一单正式落地。通过将汤浦水库的经营收益转化为 REITs发行,为镜岭水库等新建水利项目募集建设资金,实现了水利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与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2)资产证券化:将水利项目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打包,通过结构化设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例如,广州市珠江堤防加固与景观建设项目将其未来18 年的水费收入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了规模为8.6 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有效盘活了项目资产。

3 多元化投融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政策配套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水利工程多元化投融资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政策缺乏细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例如,对于水利 PPP 项目的财政补贴标准、补贴期限等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惑,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3.2 项目收益性不足

许多水利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如防洪、灌溉等项目,直接经济效益有限,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即使是具有一定经营性的供水、发电项目,也可能由于水价、电价政策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项目收益无法覆盖投资成本,影响了投融资的可持续性。

3.3 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

在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下,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部分项目存在政府过度转移风险给社会资本的情况,如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等风险时,政府未能给予社会资本合理的补偿,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不利于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

4 促进水利工程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建议

4.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更加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明确各类投融资模式的适用范围、操作流程、优惠政策等。对于水利 PPP 项目,明确财政补贴的计算方法、发放时间等,增强政策的确定性和透明度。同时,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

4.2 提升项目收益水平

对于公益性水利项目,政府可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整体收益水平。对于经营性水利项目,合理调整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建立与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相适应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项目能够获得合理收益。例如,上海市通过建立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和工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既促进了节约用水,又提高了供水企业的收入。

4.3 优化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与社会资本应按照风险分担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合理确定风险分担方案。对于不可抗力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对于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同时,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5 结束语

综上,水利工程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缓解资金短缺、提升项目效益的核心路径,需通过优化财政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创新融资工具多管齐下。尽管当前面临政策配套不足、项目收益有限、风险分担不均等挑战,但只要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协同发力,完善政策体系、提升项目收益、优化风险机制,就能为水利投融资多元化扫清障碍,为我国水安全保障与水利事业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琼. 甘肃省供水工程投融资改革分析探讨[J/OL].水利发展研究,1-7[2025-08-21].

[2]邵明亮.四川:水利投融资再创新高[N].中国水利报,2024-12-13(001).

[3]邵明亮.水利投融资“拓路”[N].四川日报,2024-12-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