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机制研究
殷琦寓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近年来,党中央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重塑。2016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推动“三全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1]。此后,《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指南》《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党建育人联动机制[2]。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既是政治功能落实的“神经末梢”,也是“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的重要阵地。理应发挥组织引领、价值塑造、成长支持等多重功能。然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党员发展质量不高、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党建与人才培养脱节等[3][4]。部分学生党支部建设偏重形式规范,忽视了对学生成长支持的内在功能,这与高质量育人的目标仍存在差距,因此,迫切需要将“三全育人”理念深度融入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全过程,推动其从制度落实走向功能协同。
一、目标重塑:育人导向的再次定位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协同的育人逻辑,与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相统一”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从政治属性看,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需通过标准化建设强化政治引领,确保育人方向与党的教育方针一致;从育人属性看,党支部需以“三全”为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员发展、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实现党建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不仅应体现“规范有序”的组织形态,更应具备“以人为本”的育人使命。所以核心目标应该包括:提升思想引领力,党支部应成为学生价值认同和政治素养提升的灯塔;强化发展支持力,围绕学业、实践、职业等学生发展任务,提供多元组织支撑;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党支部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多元育人场景的有效衔接[5]。标准不应仅聚焦于“程序合规”,更应延伸至“功能协同”与“成效导向”。
二、机制设计:三位一体的建设路径(1)组织优化:夯实育人支撑基础
优化支部结构,设立“思想引领岗”“发展服务岗”等职能岗位,推动党务职责向学生成长任务延展。引入“支部导师制”,吸纳思政课教师或专业骨干参与支部建设,为党员成长提供思想与实践双重支持 ,达成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2)制度协同:打通成长关键环节
支部制度应不再局限于会议记录、发展程序,而是全面融入学生发展过程。例如:构建“成长型党员档案”,动态记录思想进步、学习表现、志愿参与等发展轨迹;推动“三会一课”议题多样化,围绕学生实际问题开展讨论;实施“党务表现—学业表现—发展机会”联动机制,引导学生把党建成果内化为发展优势[7],形成全过程融入育人机制。
(3)文化营造:激发组织归属感受
文化是支部的温度来源。高校应推动每个党支部构建自身特色文化,如“红色科研营”“先锋工程小组”等,让支部更具身份感和吸引力。通过组织主题演讲、实践寻访等活动,使文化建设由“环境布置”转向“价值共鸣”[8],完成全方位感召育人机制。
三、实践建议:机制落地的操作路径
建立“党建项目化”机制:以“主题党日+思政专题+实践平台”设计党建项目,提高系统性;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成长轨迹”系统:推动党务活动数据化、育人成果可视化;实施“交叉评价机制”:引入学生代表、导师、群众反馈等多维评估机制[9],从“政治表现、学业成绩、志愿服务、群众评价”四维度设置指标,例如,将“帮助同学解决学业问题”纳入加分项,激励党员主动发挥模范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平台:线上搭建 “党建云课堂”,推送微党课、时政解读;线下设立“党员服务站”,提供学业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实现育人空间的全覆盖。
四、评价体系:构建发展导向的考核模型
在“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学生党支部的评价不应停留在制度执行和材料规范层面,更应体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效果。构建以“组织规范性、成长支持力、示范引领力”为核心的三维评价模型,有助于科学反映支部的实际育人贡献。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过程数据的积累和动态调整,强化正向激励功能,推动学生党员在思想引领、实践成长和群众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结语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应肩负起“政治导航+组织动员+成长支持”的多重职责。标准化建设不应止步于制度清单与材料齐备,而应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制度基座。通过优化机制设计、增强文化引领、强化资源融合,党支部才能真正成为“三全育人”理念的基层承载者与实践推动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6.
[2]教育部.《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指南》[Z].2021.
[3]李红.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6): 15-19.
[4]张浩然, 刘宁.“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观察, 2021(13):56-59.
[5]王伟.高校党支部育人实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校党建研究, 2021(9): 49-53.
[6]邓丽丽.构建“党建+导师”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23(2): 78-81
[7]周志伟.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创新路径探析[J].理论视野, 2022(5): 92-
[8]黄思思.大学生党支部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20(12): 77-80.
[9]王小燕.高校党建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23(3): 32-
作者简介:殷琦寓(1998-),女,黑龙江尚志人,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