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欢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130000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音乐教育既能拓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又能丰富教学改革的实践,整合音乐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将音乐知识与技能融入学生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初中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势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想象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创作时代背景、传递情感,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1]。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乐曲技巧来歌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另一方面,音乐课堂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倾听和感知,深入感受音乐中所传递出的情绪内涵,引导学生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创作新曲调。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一)构建趣味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单一的音乐知识教学上,忽略了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构建充满趣味的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增加学生在音乐课堂的投入精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以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的《丰收的节日》一课为例,由于小学生缺乏参与土地丰收的实际经历与体验,无法体会歌曲中蕴含着的收获喜悦,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情境,为学生播放农民丰收的场景,再现丰收喜悦情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播放本节课的歌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歌词、旋律,通过这些视频片段,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农民伯伯在丰收时的喜悦情感,同时教师对这段音乐所表达的喜悦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高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创编歌词旋律,激发创新活力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详细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音乐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改写、改编,开发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歌曲创作,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开展音乐学习,挑选几首简单歌曲,让学生从新填写歌词,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
以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学习《思乡曲》《小村之恋》《乡间的小路》等歌曲后,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与家乡相关的文化风光歌曲,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学生即可以在原先歌曲的基础上,对歌词进行科学改编,又可以改编原有歌曲的音乐旋律,激发起学生对自身故乡的热爱。又如在学习《牧童之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挑选喜爱的小动物对这首歌进行改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充分表达学生的内心情感,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音乐剧又深受小学生喜爱,既能展示学生的音乐天赋,又能锻炼学生的改编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单一听取教师讲解,被动接受课堂音乐知识,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不深刻。小组合作教学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集各个学生的多元思维,共同学习探究音乐知识,能够促进小组学生间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提出自身见解,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以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为例,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师无法一对一辅导每个学生,使其理解歌词大意与歌词技巧。因此,为加深学生对“国歌”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合理分组,按照“同组异质”的分组方式,使小组老生带新生,采取团体合作,共同探究“国歌”的合唱问题,体验合唱的韵味。通过小组合唱,既可以使学生对教科书内容有较好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学生对“国歌”中的家国情怀深度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能够让学生在上课时保持专注,利用团体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重点培养的关键素养,由于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其在创新能力的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趣味课堂情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创编教学内容的歌词、旋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同时组织团队合作,引导学生合唱,深度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核心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卉.数字化背景下中小学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5,(06):35-38.
[2]陶婷婷.当代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戏剧之家,2025,(08):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