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索“师友互助”模式下初中英语词汇分层训练的路径

作者

伍嘱隅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山中学 513100

引言

英语词汇能力是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核心基础。然而,当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面临显著挑战:学生个体差异巨大导致参与度严重失衡,学困生转化效果不佳。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常出现优等生“学不足”、中等生“浅层学”、学困生“跟不上”的困境,造成课堂效能两极分化。因此,探索适应个体差异、提升整体效能的教学路径势在必行。本文聚焦于“师友互助”模式,旨在系统探讨其如何有效支撑初中英语词汇的分层训练,助力各层次学生实现词汇学习目标。

一、洞察分层困境,巧借互助契机

近年来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分层现象突出。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教师难以充分关照所有学生个体需求,词汇教学常陷于以下困境:优等生因挑战不足而动力消退;中等生易满足于机械记忆,思维深度不足;学困生则因基础薄弱、参与度低而持续掉 这种状况凸显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然性:一方面,学生词汇量、认知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显著差异决定了统一目标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另一方面,分层教学契合“因材施教”原则,能够为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设定目标,最大化教学效能,避免资源浪费。

为破解此困境,我尝试使用“师友互助”模式。该模式打破教师单向输出的局限,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将词汇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定为“师傅”,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设定为“学友”,通过“一对一”或小组协作建立互助学习共同体。在此模式下,“师傅”通过讲解、示范和监督帮助“学友”巩固基础,自身也在知识输出中深化理解;“学友”则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同伴支持,有效降低学习焦虑,提升参与度。

二、前测精准分层,异质建组互助

创建互助学习小组是实现“师友互助”的关键。因此建组前我会进行科学的前测(如词汇量诊断测试、核心词汇掌握度评估),将学生划分为A(优,词汇量大、应用灵活)、B(中,掌握核心词汇、基础应用)、C(弱,词汇量小、认读困难)三层。在分组时严格遵循“A 帮C,B 互助”原则。每组6 人,确保每组包含A 层学生(小师傅)、B 层学生(互助伙伴)和C 层学生(学友)各两名,并把他们按次编为1-6 号。分组时还需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相容性及座位便利性,确保帮扶关系稳定、互动顺畅。科学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师友互助学习模式奠定了可操作性。

三、分层任务精准定位,结对职责明确分工

(一)分层任务精准定位

科学分层建组后,向各层次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A 层(小师傅)的目标在于词汇深度拓展与高阶应用能力提升。任务侧重词汇的灵活运用、同义/反义替换、词汇网络构建及语境辨析。例如:为目标词汇寻找 2-3个同/近义词或反义词并用其改写句子;运用一组主题词汇编写连贯段落;分析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差异。B 层(互助伙伴)的目标在于核心词汇的巩固与基础应用。任务聚焦于核心词汇在简单语境中的准确运用。例如:用目标词汇补全句子;模仿范例造句;描述简单图片场景。C 层(学友)的目标在于核心词汇的准确认读与基本理解。任务集中于词汇音、形、义的识别与匹配。例如:看图识词;单词-释义卡片配对;听音选词;基础词义选择题。

(二)结对职责明确分工

让学生明确他们的角色在互助中的具体职责。例如 A 层师傅职责是针对 C 层学友的困惑进行清晰讲解;示范词汇在句子和语境中的应用方法;监督学友按时按质完成任务;记录学友常见错误并及时反馈。B 层学生的职责是在 A 层学生适度引导下,主要进行同伴间的造句练习与互评,相互促进基础应用的熟练度,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协助A 层学生对C 层学生进行辅导、监督学习等任务。C 层学生需要配合师傅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例如规定C 层学生需主动在课前用“红色灯”标识对本节课词汇的困惑程度(如:红=完全不懂,黄=模糊,绿=掌握),这样有助于师傅作出有效的帮扶;为另外防止他们敷衍应对,在每节课后 C 层学生至少向师傅或互助伙伴提出 2个具体问题,如“我不清楚这个词在否定句中怎么用。”、“这个词的反义词是什么?”。

通过精准的任务定位和职责分工,确保各层次学生目标清晰,学习过程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词汇习得效率。四、活动设计激趣促学,分层训练提升效能

(一)游戏竞赛激趣促学

为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积极性,可设计丰富的词汇游戏与竞赛活动。例如开展“词汇接龙大比拼”,每个学习小组内成员依次参与。教师先说出一个简单基础词汇,如“book”,随后组员需以 dog 的尾字母“g”为开头,说出一个新单词,如 ⋯girl ,以此类推。过程中,成绩较好的1 号、2 号同学可以在组内快速思考并给出复杂词汇,为小组争取优势;而基础薄弱的5 号、6 号同学在同组伙伴的鼓励与提示下,也能积极参与。当学友卡壳时,结对的导生需及时提供帮助(如提示、回忆线索)。还可以运用 AI 技术,通过图片或短视频等形式展开说词、造句等比赛活动。此类活动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有效巩固了词汇记忆,并强化了互助关系。

(二)语篇分析深化应用

词汇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语篇理解和应用。因此,设计基于真实语篇的分析活动至关重要。我们选取包含目标词汇的短文或对话,组织小组分析讨论。例如:分析描述校园生活的短文。师傅负责引领小组梳理结构、解析长难句中词汇的深层含义;学友在互助伙伴协助下,识别文中的基础词汇并尝试翻译简单句。小组讨论中,师傅需关注学友的理解,及时纠正偏差(如结合上下文解释词汇具体含义)。通过分析真实语料,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化了对词汇语境意义和应用的理解。

五、动态反馈优化策略,多元评价促进反思(一)定期反馈定向提升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我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评,如每两周进行覆盖近期所学内容的词汇小测,然后根据测评结果,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针对性建议(如为 A 层推荐拓展阅读/写作,为B 层巩固基础和提升应用能力,为 C 层强化基础练习)。另外也要进行即时课堂反馈,如利用课堂评测表(如“红绿灯”自评卡)快速收集学生对词汇掌握情况的反馈,识别普遍性难点,及时调整后续教学重点。定期定向的反馈能帮助学生明确进步与不足,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与目标感。

(二)自评互评深化理解

自我评估和互评是增强学生反思和理解的重要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建立个人词汇学习档案,记录所学词汇、理解程度及自创例句。单元结束时进行自评,总结掌握情况并明确待提升点。其次鼓励他们进行同伴互评,在小组活动(如“词汇汇报”)后,组织学生交换学习档案或互评表现。例如,A 层学生在活动中使用了多个生动的例句,B 层学生则可以给予具体的反馈,比如“例句生动形象,建议尝试加入更复杂的从句结构。”互评不仅促进同伴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营造积极互赖氛围,强化团队激励效能

成功实施师友互助模式离不开积极、协作的小组文化。实践中,需警惕因个体学习差异或帮扶理念分歧可能引发的组内矛盾与消极情绪。为此,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角色,不仅需要密切关注小组动态,及时调解因学习差距或帮扶方式产生的分歧,强调“积极互赖”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师友互助的意义;偶尔发布一些简单任务,设置“今日导师”角色,让 B 和 C 层学生体验 A 层职责,要及时公开表扬有效的帮扶行为及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特别是C 层学友),营造安全、支持、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另外我还定期开展“优秀互助小组”、“最佳师徒搭档”等评选活动,辅以适当奖励(如小礼品、特权等),激发良性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感,推动小组持续进步。

七、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实践的“师友互助”模式下初中英语词汇分层训练的路径,通过“精准前测-异质建组-任务分层-活动激趣-动态反馈-氛围营造”的闭环设计,有效应对了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同伴互助的力量,显著提升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词汇掌握深度和应用能力,为优化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该路径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对其长期效果进行更深入的追踪评估。

参考文献:

[1]郎得华.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江西教育,2025,(24):59-61.

[2]刘小琴.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5,(17):117-120.

[3]许兰英.AI 辅助下初中英语词汇学习效率提升策略[J].作家天地,2025,(15):80-83.

[4]周恒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策略.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