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语文课,数字技术助力教学革新
刘瑾
西安莲湖锦园小学 陕西西安 710003
引言:
在数字科技的支持下,通过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工具方面,数字科技通过语音识别、智能批改等多种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说等基本技能,人文方面,虚拟现实可以再现古代诗词的意境,让同学们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会到语言的美学意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快专递课堂”等为载体,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对提升教育平等水平、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双师课堂— —名师资源精准推送机制的构建
基于教育传播学与分布式认知理论,双师课堂通过主讲教师
辅助教师的协同架构,构建知识传播—认知建构—能力迁移的立体化教学场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双师课堂模块运用智能匹配算法,依据学情大数据(如字词掌握度、文本分析能力)向农村薄弱校精准推送名师资源,形成课前备课协同—课中实时互动—课后分层指导的完整闭环。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的实际教学中,明确“举行典礼”部分是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由此作为基础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平台智能推送北京市海淀区名师的点面结合写作指导微课。
课前,辅助教师利用平台文本标注工具,将会场布置、群众反映、领导人讲话等内容标注为“面”的描写,同步标记“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等关键句作为“点”的聚焦,生成互动式电子教材推送给学生。课中,主讲教师通过双师课堂系统实时连线,运用虚拟白板动态演示点面结合的逻辑关系——以不同颜色色块区"面的场景渲染(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与点的细节刻画(如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并组织异地学生通过平台分组讨论区上传自己捕捉的点面片段。辅助教师在本地课堂即时抓拍学生批注照片,通过 OCR 技术实时投射至主课堂屏幕,由主讲教师针对性点评。课后,平台根据课堂互动数据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练习包:对能准确区分点面的学生,推送《长征胜利万岁》中篝火晚会场景的对比阅读[5]。
二、混合式学习的应用逻辑建构
依据翻转课堂理论与掌握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通过重构时空关系,实现知识传递前置、能力建构深化的教学转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块构建三元联动机制:课前通过智能导学系统推送微课程(如文化背景动画、语言知识图谱)与诊断性测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RT)生成个性化学习处方,结合教育数据挖掘(EDM)技术追踪能力发展轨迹,确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的有效落地。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藏戏》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藏戏蕴含的民族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与自豪感,激发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由此作为基础体会藏戏独特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感受其面具、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美,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观看平台收录的西藏非遗纪录片片段,利用 AR 扫描教材中藏戏面具图片触发 3D 模型展示——系统自动标注“蓝色代表正义”“黄色代表智慧”等文化符号,并推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相关词条供自主阅读。同时完成前置任务,用思维导图梳理藏戏面具、舞台、表演三大特征,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思维导图的概念关联度,向薄弱学生推送补充资料包(如青海藏戏团演出视频)。课中,教师基于课前测评数据,聚焦面具艺术的文化隐喻开展深度探究:利用平台双屏对比工具将传统藏戏面具与现代文创设计并置,组织学生通过课堂平板进行小组讨论,其中 AI 评价系统从“文化符号准确性”“创意表达独特性”两个维度智能评分,使学生在具身化体验中深化对藏戏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项目式学习——基于平台资源的主题探究实践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高阶思维协同发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项目式学习模块构建资源聚合—任务驱动—成果共创实施框架,整合跨学科资源(如文学文本、历史纪录片、艺术创作工具)形成主题资源包,通过智能任务分解系统将大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子任务,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学习过程可追溯与成果跨校共享,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要求[6]。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由此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依托平台“鲁迅专题资源库”,学生获取《朝花夕拾》节选、闰土原型考证纪录片、民国乡村生活影像等资料,明确核心任务:对比“我”与闰土的童年,撰写《童年差异调查报告》并设计可视化表达方案。
项目实施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平台文本对比工具标注文中“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闰土童年场景与“高墙内的四角天空”等我的童年描写,系统自动生成词汇频率对比表(如自由、快乐在闰土相关段落出现频次是我的 3.2 倍);第二阶段,小组通过平台虚拟研讨室协作,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造成童年差异的原因(如生活环境、社会身份),并调用平台数据可视化组件将文字分析转化为柱状图;第三阶段,各组将调查报告与可视化作品上传至平台成果共享空间,启动跨校互评机制——系统基于教育评价理论自动抓取关键词生成初评意见,学生再结合人工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数字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本质是技术赋能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双师课堂通过分布式认知架构破解优质资源均衡配置难题,混合式学习借助掌握学习理论重构时空认知场景,项目式学习依托建构主义创设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三者共同构建起资源精准供给—过程智能调控—素养立体发展的创新体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技术生态,不仅实现教材内容的数字化转化,更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传递范式向意义建构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1]周广森.语用能力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5,(3):182-184.
[2]林青.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策略[J].天津教育,2025,(11):162-164.
[3]尚梅.依托数字化平台进行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5,(4):25-28.
[4]崔标,崔冬梅.数字化视域下小学语文硬笔书法情境教育策略与成效探究[J].教育文汇,2025,(3): 46-48+52 .
[5]陶健.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5,11(3):76-80.
[6]王诗怡.依托“三个助手”赋能习作课堂——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为例[J].现代教学,2025,(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