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教融合共同体对职业教育的赋能路径研究
未春丽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12
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 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 的提出,旨在积极响应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需要 以及劳动对象关系的深刻变革,体现出显著的高端化、创新 一是在劳动者层面,强调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的协同发展; 现从机械化向智能化的根本转变,带动全要素的现代化升级;三是在生 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同机制。
2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概念
从语言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代表产业领域,"教"指代教育体系,而“融合”强调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与重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组织形态。通过将产业实际需求与教育供给相结合,依托校企协同、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构筑起“教育体系、人才孵化、产业进步与科技革新”四轮驱动的发展生态。该模式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面进行阐释,其核心要义包括如下方面:宏观层面: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在国家制度引导下,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联动机制。中观层面:行业协同与区域协作。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向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微观层面:校企协作与具体实践。微观层面是产教融合落地实施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有效衔接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3 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职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3.1 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桥梁
推动职普融通教育有机融合,已成为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是破除两类教育形态之间存在的隔阂与障碍。 促进双方相互借鉴与融合。在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成果认定与 整合等方 面的系统协同,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灵活、多元的发展路径,赋予学习者自主选择权,从而激发内驱力,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3.2 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推动现代科技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的重要路径。通过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多元力量积极参与,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将 沿技术成果与创新思维渗透至人才培育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 同时, 项目实践等多样化形式,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实操能力,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培养既懂技术又善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
3.3 实施“五金”建设,全面赋能
3.3.1 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
为顺应产业升级与人才市场动态变化,职业院校通过系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和数据研判,适时优化专业布局,稳步缩减与社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的专业招生计划。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与技术创新前沿,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对接市场实际的能力及其应用效能。
3.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产教融合的框架下,通过校企合作共育师资、组织教师进入产业一线实践研修、拓展海外教学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教师的组成结构。鼓励专职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时掌握行业先进技术动态与市场变化。此外,还应聘任具备扎实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配置科学、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3.3.4 校企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建立企业、学校之间紧密且长效的合作模式。双方应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等关键环节。此外,需要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场所的标准化建设,主动引进企业真实的生产条件与先进技术装备,为学生打造高度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训练环境。有效增强学生的实操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显著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最终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
3.3.5 精品课程建设
优质课程应体现出前瞻视野、创新突破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点。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中,应着力推动高水平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产业一线的实践案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估机制等方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突出的精品课程。此类课程将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抓手,有力带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跃升。
3.3.6 优质教材研发
教学资源是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关键载体。在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的统一协调下,需汇聚企业技术专家、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三类主体,协同开发高质量教学材料。此类资源的建设需深度契合行业实际需求与前沿技术动向,强调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并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实效。同时,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心理规律。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制与推广,将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4 构建新型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助推先进生产力提升
构建"政企校行"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融合的发展格局。以智能制造学院为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京东方、国轩高科、海螺、惠而浦、海尔、奇瑞等 40 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院建有省级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拥有教育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建设单位、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国家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工业智能化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国家级基地 6 个,显著提升师生综合素养与实战能力。近5年,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国赛一、二、三等奖40 多项,在省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技能竞赛等省级比赛获一等奖 100 余项。实践表明,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相联、教师与技师并重、育才与育人双全”的机制创新,使学生在真实生产项目中担任核心岗位,有效增强了应对复杂业务场景的实战能力,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更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结论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赋能现代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与关键路径。这一创新性的协同模式通过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优势,构建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能。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的塑造,也着眼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随着生产力结构的不断转型与升级,职业教育正逐步突破传统教学体系的限制,愈发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操能力以及跨领域整合素质的系统培育。通过加强职普融通、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实施包括“五金”在内的重点工程等多项举措,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也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2]刘志文,张晓晴.共同体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阐释及重构[J].教育与职业,2024(1):14-21.
[3]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6):61-72.
[4]姜奇平.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J].探索与争鸣,2024(1):132-141+179-180.课题名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JKT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