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路桥工程沥青路面温拌技术的节能环保效益分析

作者

梁松桃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40000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传统道路建设模式导致能源消耗激增、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亟需革新传统路面施工工艺。温拌沥青路面技术通过降低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温度,减少燃料消耗与废气排放,在不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增效、污染减排的建设目标,引领路桥工程领域的绿色变革。

一、工艺优化:温度调控与能耗降低的协同机制(一)精准控温:发泡技术与添加剂的协同作用

温拌沥青路面施工的关键在于对混合料温度的精准把控。通过巧妙运用发泡技术,向沥青中引入少量水分,借助水分气化产生的细密微泡,有效降 合料粘 即可达到与传统热拌混合料相当的工作性能。与此同时,外加专用温 长混合料的可压实时间,拓宽施工温度窗口,提高施工的灵活性[1]。 在发 混合料温度较传统热拌工艺可降低20~50℃,每吨混合料生产过程中 仅能直接降低燃料消耗,更能有效减少温度波动引起的材料浪费,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优化配置,彰显温拌技术的节能环保优势。

(二)级配优化:再生料掺配与骨料设计的平衡

温拌沥青路面对混合料级配的设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方面 ,通过合理掺配再生沥青混合料,能够有效减少新沥青的用量,从而降 新料的配比方案,对矿料级配进行科学调整,可使再生料掺 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17%左右。另一方面,采用高性能抗剪切 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满足路面使用性能要求的同时,进 骨料优化的有机结合,在保证路面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温拌技术的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材料创新:低碳添加剂与清洁能源的融合应用(一)温拌剂研发: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温拌添加剂的应用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断开发高效植物基温拌剂,可显著提高温拌混合料的可压实性、抗水稳定性等关键 同时,积极利用有机蒙脱石、纤维素等可再生材料制备复合温 合料的碳排放量可降低 8%~12%,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然而, 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生物质工业副产物、废弃植物油等 在确保施工与养护效果的前提下,将温拌添加剂的材料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为温拌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清洁能源替代:天然气与太阳能的协同利用

针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等环节的能源消耗问题 清洁能源替代技术,能够进一步降低化石燃料依赖,实现节能减排的目 作为替代燃料,每吨混合料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可降低50%以上,有效 装置对沥青储罐进行恒温控制,减少沥青加热过程的能源消耗。 系统,实现对混合料温度的精准调节,有效延长碾压时间,提高 阳能的协同利用,从能源消费的源头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温拌技 ,推动公路建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智能化管理:数据驱动与过程控制的精准衔(一)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

温拌沥青路面施工涉及原材料供应、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碾压等诸多环节,各工序参数复杂多变,对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应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运输、摊铺等环节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反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混合料生产阶段,通过在线监测骨料含水率、油石比、混合料温度等关键参数,结合实时数据分析,及时调整配比方案与工艺参数,确保混合料质量满足设计要求[4]。利用GPS 定位、远程无线传输等技术,对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车厢温度进行全程跟踪监控,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损失与偏离。在摊铺碾压环节,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的引入,实现对路面温度、铺装厚度的实时监测,为碾压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在线监测数据的动态分析,为温拌施工过程的动态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温拌路面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促进温拌技术的规模化应

用。

(二)AI 优化算法:配比设计与能耗预测的智能决策

面对温拌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复杂工况和多变参数,传统的人工经验难以实现工艺参数的精准优化,亟须引入智能决策技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原材料性能、配比设计、工艺参数与路面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实现混合料配比的智能优化,提高配比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海量施工数据的大数据分析,结合施工设备特性、环境条件等影响因素,预测单位混合料、单位里程路面的能耗水平,制定综合能效管理方案,指导施工过程的节能降耗。利用强化学习算法,通过不断迭代优化,动态调整各工序参数,在满足路面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最小化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协同提升。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应用,推动工程管理模式由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的转变,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温拌沥青路面的节能环保潜力,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四、综合效益: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多维共赢(一)环境效益:碳减排与污染控制的双重突破

温拌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得益于 温度的降低和能耗的下降 废气排放量得以大幅减少。与传统热拌工艺相比,温拌技术可使烟气排放 60%~70% 40%,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在原材料生产阶段,温拌技术 部空气质量。通过再生料掺配、优选高品质骨料,进一 步降低 续利用。施工现场油烟污染、臭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以彰显。面向“双碳”目标,温拌沥青路面技术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净化大气环境等方 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经济效益: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的协同实现

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审视,温拌沥青路面技术在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显现出巨大优势。在混合料生产阶段,燃料消耗的下降直接带来混合料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显著。再生料、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原生材料的依赖,进一步降低原材料采购支出。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投入,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在运输阶段,油耗的节约使得车辆周转时间缩短,物流效率显著提升。摊铺碾压环节燃料消耗的降低,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机械磨损,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综合效益测算显示,温拌技术可使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8%~12%。同时,温拌路面性能的提升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降低了日常养护频次和成本,进一步放大了经济效益。节能降耗与效率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为道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社会效益:健康改善与交通优化的综合贡献

温拌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大幅降低,极大改善了施工人员与周边居民的呼吸环境,减少了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障了职业健康与公众健康。得益于温拌技术,施工工期得以缩短,交通阻断时间减少,施工过程对公众出行的干扰程度显著降低,提升了交通便捷度。混合料温度的降低有效改善了路面接缝质量,提高了路面平整度,为驾乘人员创造更加舒适安全的行车体验,降低交通事故风险。路面使用寿命的延长,减少了日常养护作业频次,降低了交通中断概率,保障了交通网络的畅通无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互交织,共同构筑温拌沥青路面技术的综合价值体系。惠及环境、造福民生、助力发展的多维共赢格局逐步形成,彰显了温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结语:温拌沥青路面技术作为路桥工 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以其卓越的节能环保效益,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崭新路径。通过 多维技术融合,温拌技术的应用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同时,我们也应认识 强基础研究,完善标准规范,优化施工工艺,创新管理模式。展望未来 革命、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以技术创新引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变革,推动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参考文献:

[1]焦志鹏.温拌阻燃沥青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J].江苏建材,2025,(02):15-16.

[2]李晓军.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技术 交通科技与管理,2025,6(06):95-97.

[3]刘柳,董铭.低温季节沥青路面 技术应用分析[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5,6(04):70-72.

[4]代佳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环境影响及绿色施工技术探究[J].科技资讯,2025,23(04):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