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

黄占国 冯丹

抚顺市天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 113006

引言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道路承载压力日益增大,施工质量问题频发,亟需建立科学的保障体系。本研究聚焦这一现实需求,以理论结合实践为路径,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与工程案例,旨在填补现有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衔接的空白。通过界定核心概念、解构关键因素,为后续章节奠定分析基础。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建模、案例归纳与逻辑推演,既关注宏观体系构建,也重视微观环节控制。本章将简要说明研究背景、意义及全文框架,强调从理论深度挖掘保障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新思路。

1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的理论基础

1.1 路面施工质量的核心内涵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不仅指材料强度或平整度等单一指标,而是涵盖功能性、耐久性与安全性的综合体现。其核心在于满足设计寿命内的承载要求,同时适应环境变化与交通荷载的动态作用。从使用者视角,质量还表现为行车舒适性、抗滑性能及排水效率等直观体验。理论上,施工质量需平衡技术标准与经济成本,既要符合规范要求也要避免过度投入导致的资源浪费。质量内涵具有阶段性特征,施工阶段的工艺控制直接影响后期养护成本与道路寿命。这一多维定义要求保障体系必须覆盖材料选择、工艺实施到验收评估的全流程,为后续因素分析提供逻辑起点。

1.2 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理论模型

基于系统论视角,施工质量受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理论模型通常将因素划分为人、机、料、法、环五大类:人员技能与责任意识决定工艺执行精度;机械设备性能制约施工效率与均匀性;材料质量波动直接引发结构缺陷;工艺方法合理性影响层间结合与整体稳定性;环境温湿度则干扰材料反应与压实效果。这些因素通过非线性关系共同作用于最终质量,例如材料含水率超标可能放大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风险。理论模型进一步指出,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反馈机制动态调整——如人员经验不足可能加剧设备误操作,而环境突变需通过工艺补偿来平衡。该模型为识别关键控制点提供了分析工具。

2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2.1 组织管理保障的理论框架

组织管理是保障体系运行的制度基石,其理论框架强调权责清晰、流程规范与资源协调。首先需建立层级分明的管理架构,明确业主、监理与施工单位的目标一致性,避免多头指挥导致的标准混乱。其次标准化流程设计将质量要求分解为可量化的操作指令,例如通过作业指导书统一摊铺厚度控制方法。人力资源配置理论指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与培训投入直接影响执行力,而激励机制能强化责任意识。此外信息传递效率是管理框架的关键环节,实时监测数据需通过规范渠道反馈至决策层。该框架还注重风险预控,通过预案制定将突发问题(如极端天气)纳入管理范畴,体现“预防为主”的管理哲学。

2.2 全过程控制的理论环节

全过程控制理论将施工质量保障分解为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递进环节,事前阶段以设计复核与材料检测为核心,通过BIM 技术模拟施工冲突并优化方案;原材料进场检验则依据统计学原理确定抽样频率,确保源头可靠性。事中控制聚焦工艺参数动态监控,例如沥青混合料温度离析需通过红外检测实时调整摊铺速度。该环节强调“过程留痕”,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碾压遍数、分层厚度等关键数据。事后阶段包含验收评估与后评估,前者依据规范判定合格性,后者则通过使用反馈修正前期模型。理论特别指出,各环节需通过接口管理实现无缝衔接,例如基层养生质量直接影响面层粘结效果,体现系统思维的贯穿性。

3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保障的实践深化

3.1 典型质量问题背后的理论归因

裂缝、车辙与坑槽等常见质量问题,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例如,反射裂缝多源于基层模量不匹配与应力释放设计缺陷,反映材料参数选取的理论偏差;车辙过深则暴露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计算不足,与荷载模型简化假设有关。从管理视角,偷工减料行为本质是激励机制失效导致的博弈结果,而压实不足常因工期压力压缩了必要工艺时间。理论归因进一步揭示,表面问题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效应——如水损害既与排水设计理论缺陷相关,也受施工接缝处理规范性影响。此类分析为针对性改进提供了逻辑起点。

3.2 保障体系各要素的协同作用理论

组织管理与全过程控制并非孤立模块,而是通过“目标传导—反馈调节”实现协同增效。组织管理通过明确的责任划分与制度约束,为全过程控制提供执行保障——例如监理单位的严格抽检能倒逼施工单位落实事中控制措施;全过程控制则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如压实度检测结果),帮助组织管理者动态调整管理策略——若某标段连续出现压实度不达标问题,管理层可针对性加强机械操作培训或更换设备。各要素间还存在“风险共担”机制:设计单位提供的抗裂配比方案需经施工单位验证,若实际施工中发现材料性能不符预期,需三方协同修订方案。这种协同逻辑将分散的保障环节整合为有机整体,显著提升了质量管控的系统性与韧性。

3.3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原则提炼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可总结出三大核心实践原则,其一为“预防优先”,即通过事前风险评估(如气候适应性分析、材料兼容性测试)主动规避质量问题,而非依赖事后修补;其二为“精准可控”,要求关键参数(如沥青加热温度、摊铺速度)必须基于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设定,并通过实时监测确保执行精度;其三为“持续改进”,强调定期复盘施工案例,将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利用新技术(如 BIM 模拟施工过程)优化传统管控模式。这些原则既源于理论模型的推导,又经过实践检验,为市政道路路面施工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方针。

结语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层面的深度解构(如核心内涵界定、关键因素模型),也依赖实践环节的精准落地(如组织管理协同、全过程控制闭环)。本文通过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实践深化的逻辑链条,揭示了多要素协同与全流程管控的核心价值。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动态更新,但其“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协同提升效能”的本质逻辑将始终不变,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 建 伟 . 市 政 道 路 工 程 路 面 施 工 中 的 质 量 监 督 [J]. 建 材 发 展 导向,2025,23(15):13-15.

[2] 胡燕红. 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施工实践思考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4,(20):199-201.

[3]梁苏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