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烟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探索
陈志超
南昌卷烟厂 江西南昌 33000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当前,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产生着深远影响。烟草行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避免因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因此,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当前烟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社交媒体对烟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1.1 社交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赋能
1.1.1 时空维度的革命性拓展
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固化的局限。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使得理论学习突破了会议室和纸质材料的物理限制,形成了全天候、全覆盖的新型教育场域。这种转变尤其契合烟草工业企业一线职工工作地点分散、倒班作业普遍的特点。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新媒体学习平台,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投送和效果反馈的即时收集,大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1.1.2 传播形态的多元化转型
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单一文本向多媒体融合的质变。可视化、场景化、互动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有效化解了传统理论教育抽象晦涩的难题。特别是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能够将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将理论逻辑转化为故事逻辑,显著提升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这种转型对改善青年职工群体的学习体验尤为重要。
1.1.3 参与方式的民主化演进
社交媒体构建的扁平化传播网络,消解了传统教育中单向灌输的权威结构。职工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创作者,通过评论互动、内容共享、话题讨论等方式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交融。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的主体性认知特点,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
1.2 社交媒体带来的现实挑战
1.2.1 认知方式的碎片化困境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特征,这种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系统性、连贯性的本质属性存在结构性矛盾。海量信息的瞬时冲击导致注意力持续耗散,深度思考能力不断弱化。特别是算法推荐技术形成的“信息茧房”效应,可能使职工陷入同质化信息的闭环流动,不仅限制了认知视野的拓展,更削弱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育。
1.2.2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
社交媒体作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客观上为错误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国史的消解、消费主义对奉献精神的冲击、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观念的弱化等现象,都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对于烟草行业职工而言,还面临着社会舆论对行业特殊性认知偏差带来的价值困惑,这些都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引导。
1.2.3 舆论场域的风险性叠加
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特性放大了舆情危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烟草企业因其特殊性更容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企业个别职工的言论经过社交平台的发酵扩散,可能演变为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这种压力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思想引导机制,确保职工在网络空间的言行符合国企员工的身份定位。
2 社交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创新
2.1 内容创新:突出行业特色与使命担当
2.1.1 构建政治性引领内容体系
重点围绕行业“两个至上”价值观,开发系列化、专题化的政治教育内容。将国家
烟草专卖制度的立法宗旨、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等核心议题,转化为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教育产品。强化作为国企的政治属性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维护烟草专卖制度的自觉性。
2.1.2 知识供给的结构优化
在内容建设上需要建立“金字塔”式的供给结构:塔基是大量的日常性、碎片化信息推送,保持教育的存在感;塔身是系统性的专题课程,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塔尖是精品化的深度内容,满足高阶学习需求。这种结构设计既能适应移动阅读的碎片化特征,又能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底线。
2.1.3 行业特色的深度融合
烟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行业实际,在内容创作上突出三个结合:与行业发展历程相结合,挖掘红色基因;与岗位实践要求相结合,强化职业认同;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塑造共同价值。这种特色化建设既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又能提升职工的接受度。
2.2 机制创新:构建适应国企特点的管理体系
2.2.1 完善网络行为规范制度
结合国企员工身份特殊性,制定更加明确的网络行为准则。重点规范涉及行业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等敏感话题的讨论边界,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2.2.2 建立分层分类引导机制
针对领导干部、党员、普通职工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教育内容和传播策略。尤其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培训,提升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2.2.3 健全舆情研判处置系统
构建覆盖全系统的舆情监测网络,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建立专业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重大政策出台、社会热点事件等关键节点主动发声,维护行业形象。
2.3 方法创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2.3.1 教育者角色的转型升级
思政工作者需要完成从“宣讲员”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重点提升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网络社群运营能力、舆情引导处置能力。这种专业化发展是提升工作实效的基础保障。
2.3.2 职工主体性的深度激活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力量。通过培育“意见领袖”、组建“网红团队”、举办创作大赛等方式,形成“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生动局面。
2.3.3 组织生态的系统重塑
将新媒体思维深度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制度设计、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适应性调整。重点构建快速响应的舆情应对机制、规范有序的内容审核机制、正向激励的参与引导机制,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杜宇. 新媒体技术推进国企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职业圈,2022(19):67-69.
[2]靳芳卉.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方法初探[J].人文之友,2020.
[3]孙嘉豪.网络时代国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J]. 2020.
[4]邵逸洲.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国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