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浅析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郭维

云南省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57000

一、引言

当下高中生成长于白话文环境,普遍缺乏文言文语感,加之文本年代久远、表达迥异,导致理解障碍显著,产生“半门外语”般的畏难情绪。传统教学中逐字逐句翻译的“满堂灌”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课堂枯燥感,抑制了学生兴趣与主体性。新课改明确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构建高效文言文课堂,克服师生双方的固有思维定式,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教学困境主要体现在学生认知障碍与教师教学方式局限两方面。学生层面是理解受阻与兴趣匮乏:缺乏语境支撑,仅凭注释工具书难以透彻把握文意,表现在理解困难;普遍视文言文为晦涩难懂的“拦路虎”,学习动机不足,产生畏惧心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主动投入,导致参与度低。教师层面主要是方法单一与主体缺位:过度依赖逐句串讲,教学方法机械化、单一化,方式陈旧;教师主导过度,学生缺乏思考、质疑与探究的空间,主体忽视;未能有效创设直观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历史文化距离,情境缺失。

三、“兴趣驱动—启发探究—情境赋能”三维高效教学框架构建

针对上述困境,结合新课标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下三维教学策略框架:

(一)兴趣驱动,点燃学习内驱力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基石

1. 问题导向导入。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链。如《滕王阁序》教学可设问:“此文为何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包含哪些经典成语典故?‘落霞孤鹜’句描绘了怎样震撼的画面?为何被称为‘取名宝典’?”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变被动为主动。

2. 多元导入策略。灵活运用故事(历史背景、作者轶事)、多媒体(相关图片、视频片段)、热点关联等方式,营造新鲜感与亢奋点,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深入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二)启发探究,归还课堂主体权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1. 梯度性问题链引导。摒弃直接灌输,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核。以《归去来兮辞》为例: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陶渊明辞官的直接原因;第二步,追问归隐后的心境描写,探究其是否“真正开心”;第三步,针对不同见解(如质疑其快乐真实性),引导学生联系东晋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等背景深入分析。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起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高洁品格、对田园的真挚向往以及对官场本质深刻认识的认知体系。

2. 培养思辨与表达习惯。在课堂中营造安全、开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见解、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角色转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

(三)情境赋能,拉近古今距离感创设情境是实现深度理解的桥梁

1. 生活化情境与常识积累。将古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现实逻辑相联系,降低陌生感。如学习《兰亭集序》,理解“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时间、“会稽山”的地点、“修禊事”的活动(三月三水边祈福),可类比现代春游、聚会习俗。同时,系统积累官职、礼仪、纪年、称谓等文化常识,为理解文本扫除背景知识障碍。

2. 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文字具象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对此欲倒东南倾”的雄奇险峻,通过精选的航拍影像或绘画作品直观呈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更能激发对祖国山河的认同与自豪感。需注意技术为辅助,避免过度依赖。

3. 语言描绘与诵读强化。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感染力,通过富有激情的描述、精准的范读,激活学生想象力。如描绘《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惊心动魄之声势、“六龙回日”“冲波逆折”的险绝壮阔之景象,引导学生沉浸于诗歌意境。继而鼓励学生尝试描绘、反复诵读(个人读、分组读、竞赛读),在“口熟”中培养文言语感,达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四、教学案例精要

( 一)《滕王阁序》教学实践

导入环节可抛出“千古第一骈文”之魅力何在、成语典故探秘、“落霞孤鹜”画面想象等核心问题点燃兴趣;探究环节学生自主阅读寻证,小组讨论分享,教师启发点拨关键点(如骈文特点解析);拓展环节可简介王勃生平际遇与创作背景,深化对文章雄浑气魄与人生感慨的理解。

( 二)《归去来兮辞》教学实践

导入环节可讲述“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引发对陶渊明人格的兴趣共鸣;探究环节可设计“辞官原因—归隐心境—快乐真伪?”问题链,驱动学生结合文本与背景(东晋政治)进行深度思辨;情境设置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东晋社会风貌图景,辅助学生理解其归隐抉择的时代意义。

五、总结

文言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构建高效课堂,需以激发“兴趣驱动”为起点,以推动“启发探究”深化思维为主线,以创设有效“情境赋能”为感知载体,使文言学习过程升华为文化自信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应恪守“文道统一”原则,在扎实语言基础训练(字词句篇)的同时,深入挖掘文言篇章中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华精神谱系,润物无声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证明,“兴趣驱动—启发探究—情境赋能”三维框架为破解高中文言文教学困境、提升教学效能与文化育人价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支持。持续推进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是让古老文言焕发现代生机、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

[2] 陈美芳 . 语文启发式教学中的动机激发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