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放下身段,留着爱

作者

祝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 湖北 430000

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严格管教是维护课堂秩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家长意识的增强,部分家长对教师的严格管理产生质疑,甚至将其视为不合理的惩罚,从而引发家校矛盾。这种误解不仅削弱了教师的教育权威,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如何在严格管教与家长认同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破解“严管即对立”困境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式,实现家校共育,让严格管教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

一、破解“严管即对立”困境:重塑教师与家长的信任纽带

(一)走出“教师管教 惩罚”误区,重塑管教内涵

在教育过程中,严格管教往往被误解为单纯的惩罚,甚至被部分家长视为对孩子的不公平对待。然而,真正的严格教育并非简单的惩戒,而是以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和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教师应在管教过程中明确传达“严管”背后的教育意义,让学生理解纪律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适度的规范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如设立“榜样激励机制”,通过表扬守纪的学生来影响班级整体风气,而非仅依赖惩罚手段。同时,教师应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方法,如设置阶梯式警告机制,让学生有机会自我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严格管教的真正意义,从而减少误解和对立[1]。

1. 推行“正向纪律管理”,以激励代替惩罚

教师应以奖励和引导为主,减少单纯的惩罚。例如,可设立“榜样激励机制”,表彰守纪学生,如授予“纪律之星”称号或小奖励,增强积极行为的示范效应。此外,可设定班级纪律目标,完成后给予集体奖励,如趣味活动或特权放宽,让学生在正向激励中自觉遵守纪律,家长也能理解严管的积极作用。

2. 采用“渐进式管教”,给予学生自我调整机会

对于违规行为,教师应采取“三步警告机制”:首次温和提醒,二次强调后果并促使反思,三次仍未改正才适当惩戒,如课后谈话或反思作业。此外,可设立“自省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制定改进方案,在严管中体现公平与关怀,减少家长误解。

3. 完善“家校互动”,增强家长认同感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召开“家长教育沙龙”,探讨科学管教方式,并借助家校沟通软件,实时反馈学生表现。同时,可向家长普及教育惩戒的法律依据,帮助他们理解严格管教的必要性,减少不必要的对立情绪,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二)搭建沟通桥梁,消除误解与对立情绪

家校矛盾的产生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得家长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凭借孩子的片面之词对教师的严格管教产生误解。因此,教师需要主动建立沟通桥梁,采用多种方式确保信息透明化,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家校沟通软件、开展开放课堂等方式,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

二、构建家校共育机制:让严格管教成为教育合力

(一)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实现家校共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是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的关系,而非单方面的责任划分。很多家长在面对教师的严格管教时,往往因为缺乏对学校教育的深度参与,导致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教师的严格管教是对自己孩子的“特别针对”,进而产生不满。因此,学校应主动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教育合伙人 [2]。

1. 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增进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亲身体验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例如,让家长观摩课堂纪律管理、作业批改流程等,直观感受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因材施教方面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家长能理解严格管教的必要性,从而减少误解,增强对教师工作的尊重与支持。

2. 设立家长志愿者团队,促进家校深度合作

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活动,如课外阅读辅导、校园安全巡逻、心理健康讲座等。家长的直接参与不仅能帮助学校减轻管理负担,还能让他们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如何引导和管教学生,进而认可学校的管理方式。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有助于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教育合伙人”,减少家校矛盾。

3.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确保家校理念统一

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等。此外,可通过微信群、家校共育 APP 等平台分享教育文章,让家长掌握正确的管教方式,避免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不一致,影响孩子成长。

4. 建立家校沟通反馈机制,确保信息透明化

学校应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如设立“家长咨询日”、家校沟通信箱或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每月向家长发送“学生成长报告”,列出孩子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建议。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因信息不对称而对教师严格管教产生误解,促进家校良性互动。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严”变得更有温度

严格管教并不意味着冷漠和僵化,而应当是一种有温度的引导,让学生在规范中感受到关怀,在严厉中体会到成长。因此,教师在严格管教时,应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融合。首先,教师应在管教过程中展现情感支持,如在批评学生的同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法。

结语

严格管教与家校和谐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教育策略。通过消除家长对“严管”的误解、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并提升家校合作的深度,教师可以在保持教育原则的同时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教师自身也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使管教方式更加科学、人性化,从而真正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爱”。当家校双方形成共识,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时,严格管教将不再是矛盾的根源,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让他们在规范与关怀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吕中言 . 家校共育如何明晰边界? [N]. 江门日报 , 2025-03-26(A05).

[2] 李永东.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实效性家校共育策略[J]. 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