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地整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叶尔玛汗·马提克力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征地整理中心 835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地整理成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日益凸显,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土地征地整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土地征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修复策略与可持续利用路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土地征地整理;生态修复;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土地资源
0.引言
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征地整理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问题,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威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其生态功能的退化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土地征地整理中,如何实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土地征地整理的生态影响
1.1植被破坏与生态功能退化
在土地征地整理过程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常常导致植被被破坏。例如,森林砍伐、草地开垦以及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割裂。植被破坏不仅直接减少了生物栖息地,还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植被的减少使得土壤失去保护,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退化,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2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
土地整理活动往往会改变地形地貌和土壤结构。例如,在土地平整、坡地开发等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被破坏,土壤颗粒变得松散,抗蚀能力降低。同时,土地开发过程中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削弱了土壤的保护层,使得土壤在降雨和风力作用下更容易被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还可能引发泥沙淤积、河流污染等问题。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土地退化,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价值,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3生物多样性受损
土地征地整理过程常常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例如,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可能会占用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使得许多物种的栖息地被破坏或分割。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丧失使得许多物种失去生存空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还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授粉、害虫控制等。这种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最终会对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2.土地征地整理中的生态修复策略
2.1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在土地征地整理后的生态修复中,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是关键措施之一。通过科学的植被恢复技术,如植树造林、植被群落重建等,可以有效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在受损的山地生态系统中,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能够快速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重建植被群落,引入多种植物种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局部气候,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
2.2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
土地征地整理后,土壤结构和肥力往往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采用土壤改良措施,如施用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而土壤改良剂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同时,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建梯田、护坡工程和排水系统等,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恢复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还能减少泥沙流失对周边水体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3生态廊道与栖息地建设
生态廊道与栖息地建设是土地征地整理生态修复中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生态廊道,可以连接被分割的生物栖息地,为动植物提供迁徙通道和基因交流的路径。例如,在城市周边的农田和林地中设置生态廊道,能够帮助野生动物安全穿越人类活动区域,寻找食物和繁殖地。同时,建设生物栖息地,如湿地、森林保护区和草地等,可以为多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这些栖息地不仅能够保护珍稀物种,还能吸引鸟类、昆虫等生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3.土地征地整理的可持续利用路径
3.1优化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征地整理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明确不同类型土地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农业、工业、居住和生态用地,避免盲目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例如,将生态脆弱区划为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同时引导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2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是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强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自然农法和循环农业模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例如,推广稻田养鱼、林下经济等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旅游则利用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如生态保护区观光、乡村生态体验等,既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又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同时促进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3加强生态监测与管理
生态监测与管理是土地征地整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可以实时、动态地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包括植被覆盖、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指标。通过长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生态问题,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地面监测站点的数据,精准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同时,加强生态管理,制定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规范土地利用行为,确保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措施的有效落实。
4.结语
土地征地整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土地征地整理生态影响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策略和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修复受损生态系统;而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等路径,则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监测与管理,推动土地征地整理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徐.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2.
[2]惠瑞.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补偿价格研究[D].重庆大学,2021.
[3]杨永芳,艾少伟.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23,(0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