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贾婧婧 陈燕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四中学1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2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现实困境,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优化策略。通过重构部编教材单元体系、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等实践路径,有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研究发现,依托”基础补偿+素养进阶”的双轨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农村教育资源瓶颈,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语文教育创新提供可行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农村高中语文;部编教材;乡土资源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系统性与情境性,而农村高中普遍存在教材理解表层化、资源整合碎片化等问题。本研究以部编人教版教材为实施载体,针对农村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三轮行动研究(2022.9-2023.6),探索出具有乡土适应性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在文化理解(+32%)、批判性思维(+28%)等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班,验证了该模式的实践价值。(246字)

一、基于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大单元教学以学科大概念统整学习内容,通过结构化任务群驱动深度学习。在部编教材框架下,其价值维度体现在:

1.素养培育系统化:如必修下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可通过”典籍溯源—乡俗解码—现代转化”三级任务链,实现文化传承素养的梯度培养

2.课程实施生态化:将教材中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与实地采风结合,构建”文本研读—田野调查—成果展演”的生态化学习圈

3.教师发展专业化:在重构必修上册”劳动光荣”单元时,教师需完成从教材执行者到课程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进专业能力迭代

这种教学模式尤其契合农村教育特点: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天然亲缘性(如部编教材收录《乡土中国》),为情境创设提供丰富素材;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主题的高度关联性(如”乡村记忆”写作专题),降低学习迁移难度。

二、大单元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教材处理表层化:80%农村教师直接使用教材单元结构,未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开发。如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师普遍采用习题训练模式,未能结合农村纠纷调解等真实场景

素养培育割裂化:调查显示,72%课堂仍采用单篇精讲模式,部编教材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完成率不足40%

情境创设悬浮化:65%教师简单移植城市教学案例,如”城市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任务脱离农村学生生活经验

评价机制单一化:纸质测试占比达85%,对”跨媒介表达”“文化实践”等素养维度缺乏有效观测工具

资源开发低效化:乡土资源利用率不足30%,未能建立与部编教材的深度关联(如将《劝学》与农谚结合)

这些问题导致部编教材的编排优势难以发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均衡。

三、基于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双轨重构教材单元体系:破解基础与素养的二元矛盾

针对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与素养目标高阶化之间的矛盾,构建"补偿-进阶"双轨教学模式。在部编教材框架内实施差异化重构:

1.基础补偿层:开发方言与经典文本互释系统

以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建立"方言俗谚-学术概念"对照表。如将"差序格局"与农村"房头亲疏"现象对照,引导学生通过访谈记录家族关系网络,完成《我的乡土差序图》实践报告;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农谚破解语法难点。如《劝学》"木直中绳"与"犁田看犁路"类比,建立"农耕智慧-文言哲理"认知桥梁,实验班文言理解正确率提升29%

2.素养进阶层:重组教材单元形成主题链

将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拓展为"乡村治理中的思辨艺术",设计三级任务:基础层:分析教材中的逻辑谬误案例;应用层:收集本村土地纠纷调解录音,标注逻辑运用节点;创造层:模拟"宅基地争议听证会",撰写辩证性陈词。

重构必修下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形成"典籍溯源—乡俗解码—现代转化"任务链。如结合《诗经·七月》开展农时谚语考证,指导学生制作"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对比手册。

(二)三维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农村特色的课程生态

打破教材单元边界,实施跨学科、跨时空、跨媒介的资源整合:

1.学科融通维度

在必修上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中,融合地理学科GIS技术,开展"消失的村落"数字档案建设:

语文组:收集口述史,撰写《老井的故事》《碾坊记忆》

地理组:绘制村落变迁卫星图,标注文化地标

信息组:开发微信小程序"听见乡音",收录方言童谣

跨学科案例:某校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物理学科结合,通过测算草料场起火蔓延速度,论证文学场景的科学合理性,培养学生实证思维

2.时空贯通维度

设计"百年家书"大单元,贯通部编教材多个板块:必修上册"青春激扬"单元:分析《与妻书》情感逻辑;选择性必修中册"理论的价值":解读《傅雷家书》中的美学教育观;当代实践:收集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工作手记,编撰《新乡贤书信集》;历史语境还原:在《阿Q正传》教学中,组织学生考证本地民国县志,对比未庄与真实乡村的权力结构差异

3.文化浸润维度

开发"农具里的语文密码"项目式学习:

文本研读:必修下册《说"木叶"》与犁铧铭文对比分析;

田野考察:测量传统水车的辐条角度,探究《考工记》"轮人为轮"的工艺智慧;

创意转化:设计"新农具使用说明书",要求兼具技术准确性与文学感染力;

非遗传承实践:将选修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元延伸至本地傩戏研究,完成"傩面符号解码—剧本现代改编—VR傩舞设计"创新链。

(三)阶梯创设学习情境:搭建素养生长的现实支点

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三级进阶情境:

1.基础情境:校园微环境实践

在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中,利用校园菜地创设真实任务:

认知阶段:制作"校园作物生长观察日志",积累描述性词汇

应用阶段:撰写《有机堆肥操作指南》,要求准确使用说明文体

创新阶段:策划"农耕文化微展览",设计跨媒介解说系统

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说明文写作合格率从47%提升至82%

2.发展情境:社区问题解决

在"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实施中,对接真实民生需求:

任务案例:某校围绕"村史馆建设"开展大单元教学

文献组:整理族谱、碑刻等史料

访谈组:采录80岁以上老人口述史

设计组:制作三维数字村史馆

成果转化:学生编写的《王氏祠堂修缮建议》被村委会采纳,获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3.创新情境:数字乡土建构

利用新媒体技术突破资源限制:

开发"方言保护APP":学生采集方言词汇,标注与古汉语对应关系(如"箢篼[yān dōu]"对应《说文解字》"箢,炊器也")

虚拟实境创作: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中,使用VR技术复原《边城》茶峒古镇,学生需在虚拟场景中完成故事续写

数据反馈:参与数字项目的学生,其跨媒介表达能力测评得分高于传统班级36%

四、结论

本研究证实:通过”教材重构—资源活化—情境赋能”的三位一体策略,能有效破解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在部编教材使用中,建议构建”1+X”乡土资源库(1个教材单元配套X项本土化资源包),开发《农村高中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同时发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县域教研共同体支持,未来需探索”高校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协同发展模式。该成果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语文方案,具有显著推广价值。

本文为为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24】YBGH145)重要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