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研究
张兴
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0
基金项目:2023年贵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跨部门合作研究”(编号GYYB23093)
摘要: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解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以某中职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校心理测试云平台出现预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也面临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近几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预警人数逐渐增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及早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该校学校全体学生,以学校“心灵伙伴”云平台本学期心理测试数据为基础,将问卷最终发放对象确定为:参与心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素质综合评估(中学版))出现红色,黄色,橙色预警的学生,共计1600人。最终填答问卷1583份,回收率99%。删除无效问卷为213份,共剩有效问卷1370份,问卷填答有效率为86.54%。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性别与年龄分布
本次调查共涵盖了1370名中职学生,其中男性占比51%,女性占比49%,性别比例相对均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18岁之间,占调查总数的83.7%,这与中职学生的普遍入学年龄相符。
2.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17.3%的学生在最近两周内出现情况波动情况。
2)学生心理咨询和治疗情况
问卷分析数据显示,10.73%学生在中职期间因为情绪或心理原因咨询过班主任或任课老师,5.04%学生咨询过学校心理教师,4.67%到医院心理门诊就诊,3.87%接受过药物治疗,1.75%因心理原因住院治疗。可见小部分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数据相比前几年有上升的趋势,需多方联动加强对该部分学生的关注。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结合学校心理云平台测试数据以及对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处负责人、心理老师的访谈情况,本问卷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分为:家庭因素、社会支持,手机与网络使用,学习压力,校园生活与人际关系6个。
1.家庭背景分析
调查显示,约62%的学生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这可能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放宽有关。同时,大多数学生父母的教育水平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2.社会支持分析
在社会支持量表测试中,当遇到困难时,约有63%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这表明中职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依赖亲近的人。同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经常从亲友那里获得情感支持,这说明他们拥有较为健康的社交网络。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现出避免社交的倾向,这可能是由于个体性格差异或社交焦虑等原因所致。
3.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小时,且大部分学生表示长时间使用手机后会感到眼睛疲劳或心情烦闷。此外,约40%的学生承认因为玩手机而打乱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或其他安排。
4.学习压力分析
学习压力是中职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调查显示,约6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其中自我期望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占48.46%。这反映出学生们对自身学业成就有较高的期待,同时也可能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5.校园生活分析
在校园生活方面,5%的学生选择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45.6%的校园欺凌发生在一年之内。50%的学生有时会与同学发生矛盾,26.8%的学生与同学偶尔发生矛盾,可见,同学、朋友的矛盾多为偶尔发生。然而,仍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矛盾和欺凌情况,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
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情感与心理分析
在情感与心理方面,约93%的学生表示目前没有谈恋爱或面临情感困扰。同时,约82%的学生连续两周以上未出现心理不适的症状。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情感和心理方面表现较为稳定。然而,仍有少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困扰需要关注和解决。
7.社交回避量表测试
通过社交回避量表测试,30%的学生存在不愿与别人说话,想回避人们,经常想离开人群的社交回避状况。62%左右的学生存在不愿去生人太多的地方,不愿在社交,晚上会交谈,不愿相互介绍的情况。
三、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展定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建立多元合作主体
完善心理健康定期测评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医院联动机制,家长和老师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减少不必要的电子产品使用,尤其是手机。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手机使用规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4.增强人际关系培养
通过团体活动和社交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缓解心理压力。
5.关注特殊群体
对于遭受校园欺凌、有情感困扰或其他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需构建"预防-发现-干预-跟踪"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守护网络。
参考文献:
[1]Varisara,L., Pat, N., Nisachon,B., Phahurat,D., & Wilawan,A.(2023).Family Background Issues as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Healthcare,11,316.
[2]黄华敏,易鹏.(2011).析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发展模式.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87-88.
[3]Zhihui,C., Peipei,M., Zhikeng,W., Dandan,W., Jinbo,H., & Xitao F.(2023).Associations Betwee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of Stud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Adolescent Research Review,8,45-62.
[4]《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