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改善对策

作者

李震

辽宁瑞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凭借其高效、环保、质量可控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的顺利推进与最终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对策,旨在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改善对策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是一种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内预先制作完成,之后再将这些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建筑方法。这种建筑方式与传统的现浇建筑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能够显著缩短整个建筑项目的施工周期,因为许多工作是在控制良好的工厂环境中完成的,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装配式建筑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这意味着施工现场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同时也减少了对天气条件的依赖。此外,由于工厂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率和节能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也有所降低。最后,由于构件在工厂内可以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因此装配式建筑往往能够提供更高的建筑质量。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人员因素

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目前,行业内精通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设计师、熟悉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的技术工人以及掌握装配式施工技术的管理人员相对匮乏。例如,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人对新工艺不熟悉,可能导致构件尺寸偏差、预埋件位置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后续的现场装配。

即使有相关人员,但如果缺乏系统的培训,也难以适应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要求。许多建筑企业没有针对装配式建筑开展专门的培训课程,施工人员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质量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了解不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违规操作,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技术因素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个专业,实现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然而,目前部分设计单位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经验不足,设计软件和工具也不够成熟,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例如,在预制构件拆分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生产、运输和施工的可行性,造成构件尺寸过大或过重,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传统施工技术有较大差异,如构件的吊装、连接等技术要求较高。一些施工企业在装配式施工技术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施工工艺落后,施工质量不稳定。例如,在构件连接节点施工中,由于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连接不牢固,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三)供应链因素

随着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预制构件的需求急剧增加。但部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由于资金、技术、设备等原因,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可能导致构件供应不及时,影响工程进度。例如,在一些大型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由于预制构件供应短缺,施工不得不暂停,造成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

装配式建筑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设计单位、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运输企业、施工单位等。各环节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同性差,容易出现问题。例如,设计变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导致生产的构件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返工;运输企业与施工单位之间没有做好协调,构件到达施工现场后无法及时卸载和安装,造成资源浪费。

(四)管理因素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来保障。目前,部分企业没有建立针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检测手段落后。例如,在预制构件进场检验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一些不合格构件进入施工现场,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由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方,进度管理难度较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例如,预制构件生产周期延长、运输过程中出现延误、施工现场装配不顺利等,都可能导致工程进度滞后。而且,传统的进度管理方法难以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复杂进度进行有效监控和调整。

三、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改善对策

(一)加强人员培训与引进

建筑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开展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实操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例如,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构件吊装、连接等关键技术。

积极引进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设计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吸引具有装配式建筑相关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同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待遇,留住人才,为企业的装配式建筑业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提升技术水平

设计单位要加强对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培养专业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团队。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工具,实现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和施工可行性,合理进行构件拆分设计。例如,利用 BIM 技术进行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对设计方案进行虚拟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施工企业要加大对装配式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例如,采用自动化的构件吊装设备,提高吊装效率和精度;应用新型的构件连接技术,确保连接质量。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解决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采用先进的生产线和自动化设备,提高预制构件的生产速度和质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例如,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单位可以及时将设计变更信息传递给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和施工单位,各方可以根据信息调整工作计划,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四、结论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工程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通过对人员、技术、供应链和管理等方面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采取加强人员培训与引进、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管理体系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可以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企业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工程管理方法,适应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勇辉.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2):37-39.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02013.

[2]边丽.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1):40-42.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004.

[3]韩东,邹屹立,王喜.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1):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