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刘娜

梅河口市中医院 吉林省梅河口市 135000

摘要:本文聚焦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条件患者分为中医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对比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中医护理组在降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方面优于常规护理组,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表明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用于临床疼痛管理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同时建议加强相关研究与技术推广。

关键词: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临床疼痛管理;随机对照试验;VAS评分

一、中医护理技术在疼痛管理中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特色中医护理技术

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基于中医理论,以调节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为目的。本研究涉及的艾灸,借艾草燃烧温热刺激穴位,温通经络[1]。推拿用推、拿等手法作用于体表,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气血运行。穴位贴敷将中药贴于特定穴位,经药物刺激与吸收调节脏腑、通络止痛。

2.临床疼痛管理

临床疼痛管理指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全面评估、干预及效果评价。评估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等量化疼痛,干预含药物、物理、心理等方式,通过再次评估判断效果,调整方案以控制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二)中医护理原则

1.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认为人体自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是统一整体。疼痛护理时,不单关注局部,还综合考虑脏腑、情志及环境等,从整体调理,如头痛护理兼顾全身机能调节[1]。

2.辨证施护

依据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等辨证,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不同证型疼痛护理有别,如风寒湿痹关节痛注重保暖与温热护理,湿热痹阻疼痛侧重清热利湿,体现中医护理针对性与灵活性。

三、临床常见疼痛类型及现代医学管理方法

(一)常见疼痛类型

临床常见疼痛有术后、癌性及慢性疼痛。术后疼痛源于手术创伤刺激神经末梢,术后即发,初期剧痛,随时间减轻,会干扰康复,增加并发症。癌性疼痛由肿瘤侵犯、压迫神经或释放致痛物引起,按数字分级法分轻、中、重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致睡眠、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慢性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多因长期劳损、退变或姿势不良,致局部炎症、粘连、肌肉痉挛,长期影响生活与工作,还易引发负面情绪。

(二)现代医学疼痛管理方法

现代医学通过多种手段管理疼痛。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止痛,但长期用可能伤肠胃;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强,却有便秘等副作用[2]。物理治疗,冷敷、热敷调节血管状态消肿止痛,按摩放松肌肉,理疗调节生理功能。心理干预也重要,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放松训练减轻紧张,缓解疼痛。

四、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广泛。艾灸疗法借艾绒燃烧的温热与药力刺激穴位,依据“寒者热之”理论,对寒凝血瘀类疼痛,像风寒湿痹关节痛效果良好[2]。操作时悬灸穴位,如灸足三里可缓解胃脘冷痛。推拿按摩运用推、拿等手法作用于体表,能放松肌肉、纠正关节紊乱,常用于颈肩腰腿痛,像通过颈部推拿可减轻长期伏案导致的疼痛。穴位贴敷将特制中药膏剂贴于特定穴位,经皮渗透并刺激穴位以调节脏腑、通络止痛,常用于慢性疼痛,比如风湿性关节炎,贴于膝眼等穴位缓解症状。此外,耳穴压豆也是特色技术之一,利用耳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在耳部特定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如头痛时选枕、额等穴位,患者自行按压,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疼痛[3]。

五、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效果观察与评价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类型,以科学严谨地评估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具体分组方法为,将符合条件的患者运用随机化原则,分为中医护理组(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对照组)。

(二)研究对象

1.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及以上,依据相关医学标准明确诊断为疼痛患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

2.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等,这类疾病可能干扰疼痛症状及护理效果的观察;以及患有精神疾病者,因其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感受及配合研究。

(三)干预措施

1.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护理措施,包括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药物使用指导,确保患者正确、安全地服用镇痛药物;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因疼痛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面对疼痛的心态。

2.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例如,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中医辨证,针对性地开展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采用耳穴压豆,利用耳部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贴压王不留行籽刺激耳穴以缓解疼痛等等。

(四)评价指标

1.主要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该评分法将疼痛程度用0-10分表示,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在标尺上标记。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VAS评分,直观反映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对疼痛程度的影响。

疼痛缓解时间:记录从干预开始到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减轻所需的时间,以此衡量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缓解疼痛的速度。

2.次要指标:

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工具评估,了解疼痛对患者睡眠的影响以及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是否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患者恢复体力,间接反映护理效果。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从患者主观感受方面评价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接受特色中医护理技术过程中是否出现皮肤过敏、烫伤等不良反应,评估护理技术的安全性。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全面、客观地观察和评价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五、结果分析

(一)基线资料比较

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疼痛类型等基线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具体见下表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疼痛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患者在研究起始阶段,各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后续研究结果的干扰,为准确评估干预措施效果奠定基础。

(二)疗效比较

1.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干预后1天、3天、7天分别对两组患者VAS评分进行比较,具体见下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1天,干预组VAS评分已开始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尚不显著;干预3天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疼痛程度改善更明显;至干预7天,干预组VAS评分持续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显著,表明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随时间推移更突出。

2.疼痛缓解时间的统计学分析:干预组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3.5±1.0)天,对照组平均为(5.2±1.3)天。经统计学分析,干预组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6.89,P<0.01),这说明在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下,患者疼痛能更快得到缓解。

(三)安全性评价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组出现轻微皮肤过敏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出现药物相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2,P=0.64,P>0.05),提示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与常规护理在安全性方面相当,且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不良反应多较轻微。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特色中医护理技术联合常规护理较单纯常规护理效果更佳。能更显著降低患者VAS评分,缩短疼痛缓解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一方面,加大对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提升医护人员相关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深入探索特色中医护理技术的最佳应用方案,以更好地服务疼痛患者,提高临床疼痛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医康复管理理念在康复科的应用. 李霞;蒋小锋;钮娟珍.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07)

[2]疼痛管理智能化方案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腰椎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陶玉梅;姚书章;张丽;姚雪莹;蒋培培.西部中医药,2023(11)

[3]择时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J]. 张华军;岳丽军;马倩;徐天舒.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