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思想文化对哲学的影响
刘欣欣
通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一、引言
哲学作为探究世界本质与人生意义的学问,与特定思想文化血脉相连,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其思想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儒释道的交融共生,再到近现代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始终在传承与变革中绵延发展。这些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成果,深刻塑造着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从思维范式到价值取向,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都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深入剖析二者关联,不仅能清晰勾勒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更能为当代哲学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历史镜鉴与智慧启迪。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奠定哲学思维基础
(一)儒家思想与伦理哲学的构建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起,便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长河中占据主流地位,孔子提出的“仁”“礼”学说,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社会的人伦关系与秩序构建。“仁”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倡导人与人之间以仁爱之心相待,这种仁爱体现在孝亲敬长、和睦兄弟、友善待人等日常伦理实践中。“礼”则作为行为规范,从庄重的祭祀仪式到琐碎的日常礼节,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规定,旨在通过外在规范引导人们实现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
儒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将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紧密相连。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伦理哲学奠定人性基础,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本性,需通过后天教育与自我修养不断扩充。在儒家哲学观念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从个人修身出发,逐步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这种将个人道德完善与社会责任担当相结合的理念,使得中国哲学形成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现实实践与人格塑造的独特风格,深刻影响着后世对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思考。
(二)道家思想与形而上学的探索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将哲学探索的触角伸向宇宙与生命的本质。老子提出的“道”,作为超越人类经验与语言的存在,被视作宇宙万物的根源与运行法则。“道”先于天地而生,独立永恒,周而复始地推动万物变化,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考提供了根本性概念。
庄子进一步拓展道家哲学的精神维度,以逍遥游的境界追求展现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在庄子的哲学图景中,世俗的功名利禄、是非善恶观念如同枷锁,束缚着人的精神。而真正的自由,是超越世俗评判标准,摆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桎梏,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道家对“道”的深邃探究,以及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不仅丰富了中国哲学对宇宙本体与人生境界的认知,更为后世提供了超脱现实困境、寻求心灵慰藉的独特哲学视角。
三、思想文化融合推动哲学发展
(一)儒释道融合与宋明理学的兴起
自佛教东传,儒、释、道三家思想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碰撞、渗透,至唐宋时期,终于交融汇合成宋明理学这一崭新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根基,巧妙吸纳道家对宇宙本源“道”的思考,以及佛教关于“空”“真如”等形而上概念,创造性地提出“天理”作为万物本体。程颢、程颐认为“天理”贯通自然与社会,既是支配自然运行的法则,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根源,朱熹进一步强调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功夫,实现对这一最高准则的体悟与遵循。
在修养方法层面,理学借鉴了佛教的禅定、止观等修行法门,以及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身理念,主张通过向内求索、反观自省来提升精神境界。王阳明的心学更是将这种内省功夫推向极致,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每个人心中皆有先天的道德良知,只需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便可唤醒良知,实现道德自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度融合,让中国哲学在理论建构与思维方式上实现质的飞跃,形成了兼具思辨性与实践性的独特哲学形态。
(二)明清实学思潮与哲学的现实转向
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催生了实学思潮,面对宋明理学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的弊端,思想家们高举“经世致用”大旗,将哲学思考的重心转向现实社会。他们批判旧有思想体系的空疏,倡导学术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实际问题,力求以切实可行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时代困境。
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大力推动中国哲学发生深刻转向,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展开研究,主张打破传统学术的局限,让哲学回归服务现实的本质。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更强化了中国哲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凸显出中国思想文化注重实践、关注现实的鲜明特质。
四、近现代思想文化变革与哲学的创新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哲学的转型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思想领域掀起西学东渐的浪潮。进化论、民主思想、科学理性等西方哲学观念的传入,既冲击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也为中国哲学注入新的活力。严复翻译《天演论》带来的进化观念,康有为、梁启超融合中西的维新思想,都在促使中国哲学突破传统框架,向现代形态转型。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以开放的视野审视中西文化,在反思传统哲学局限的同时,积极吸纳西方哲学的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王国维运用西方美学理论重构中国文学批评,胡适将实用主义引入学术研究,这些探索使中国哲学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为传统哲学注入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哲学的新发展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即与传统思想文化深度交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指引,而传统“知行合一”等理念则为其本土化提供文化基础。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实践智慧结合,在《实践论》中赋予理论以民族化表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事求是”融合唯物论与经世传统,“群众路线”贯通唯物史观与民本思想。这种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保持科学性,又扎根中国文化土壤,推动中国哲学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五、结论
中国思想文化与哲学始终相互滋养,从儒家伦理构建、道家形而上探索到儒释道融合,从明清实学转向到近现代中西交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文化作为哲学发展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哲学以伦理为核心、注重实践与辩证思维的特质。当下更需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智慧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启示,推动中国哲学在文化交融中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李梦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哲学进展, 2024, 13(8):2137-2144.
[2]王琦,吴佩瑶.中国古代诚信思想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2025, 4(1):246-249.
[3]邹广文.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哲学自我"[J].理论探讨, 2024(4).
[4]曾瑶,刘蔚,温牡丹.生成论教学哲学:当代中国教学哲学的理论探索[C]//当代教育评论——第 16 辑.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