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与未来研究趋势

作者

罗美华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摘要:湿地作为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为更好地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应总结好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以此来顺利开展后续的湿地保护工作。并且,针对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的未来研究趋势,也需开展可持续性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为地方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服务。本文将探讨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与未来研究趋势。

一、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湿地保护修复方面,过度开发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影响到湿地水质,致使我国各地区均存在湿地水质恶化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保护修复管理,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威胁到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不利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这里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健全相关制度

近年来,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湿地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为有效保护我国湿地资源,国家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不少相关政策,建立了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约束湿地管理工作的开展,避免随意破坏、使用湿地资源的情况出现,有助于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的整体水平。对此,应强化立法和政策这一措施,加大湿地保护法规的宣传力度,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宣扬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公众能够认识到湿地资源的价值,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从而发挥出管理、把控的作用。并且,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工作的开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如随意开垦、放牧、挖沟建渠等,一旦发现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力求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降低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的难度,为中国湿地资源保护工作贡献有力支持[1]。

(二)加强生态修复

从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来看,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和技术等,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是保护湿地资源的有力手段,因此要积极探索各种科学的修复方式,不断减少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实现生态修复质量的有效提升。首先,应做好水体污染的治理工作,造成中国湿地资源受损的一大因素就是水体污染,政府部门需重视排污管控,制定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防止湿地资源受到污水的影响,从源头上解决污水进入湿地资源的问题。同时,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会加剧污染程度,通过大力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助于保护我国的湿地资源不受污染。另外,工业废水排放需要做好有效的处理,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只有达标以后才能进行排放。其次,增加湿地植被的覆盖率,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植被能够净化湿地资源的污染,改善湿地生态系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山湿地资源为主,相关部门根据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湿地鸟类生活习性,制定了具体的湿地保护修复措施,如发展湿地草场,为当地黑颈鹤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很多游客通过旅游、观光认识到当地的环保理念,极大程度地结合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湿地生态条件[2]。

(三)生态系统恢复

湿地保护修复应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保障湿地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避免其他物种入侵,这样才能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大山包地区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至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果十分明显,作为中国现有64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大山包湿地共有581个亚高山泉眼,分布高等植物737种,为黑颈鹤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极大程度地发挥出湿地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通过开展长期的管理与修复工作,能够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促使湿地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功能,从而提升湿地保护率。二是规范人类活动,很多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镇化建设,致使生态系统日益脆弱,不利于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对此,应不断夯实湿地保护管理基础,加强湿地管护力度,禁止随意占用湿地资源,保证湿地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长期管理与保护。

二、未来研究趋势

为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发展,应聚焦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对未来研究趋势的探索,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湿地保护修复措施,促使中国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湿地保护修复质量,从而推动中国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考虑国际前沿议程

对于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的未来研究趋势,需要围绕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方向引领和未来研究重点,通过《湿地公约》夯实国际环境关系,同时也是强化中国资源管理的基础。首先,应重视研究湿地的演化规律和格局变化,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工程的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修复措施,并加强湿地修复技术的运用,定期进行湿地保护修复目标的评估工作。其次,研究湿地与气候变化关系协调发展,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当地的气候影响,如大山包地区气温冬季寒冷,水库结冰封洞情况屡屡发生,湿地资源空间变化与气候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考虑到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落实应对措施和方法,重点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升湿地空间的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进一步维护好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从而实现地区协调发展[3]。

(二)服务于国家战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的未来研究趋势离不开国家战略,依托于国家未来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将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与当地的生态工程项目相结合,开展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这对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当地解决湿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以此来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另外,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应结合优秀的示范工程,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影响的湿地修复工程项目来总结经验,为后续优化、改造湿地资源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三)创新湿地修复技术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湿地保护修复离不开技术支持,将创新湿地修复技术作为未来研究趋势,建立数字化、现代化的湿地综合研究模式,从前期的技术研发、中期的整体应用和后期的服务评估,形成完整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工作朝着智慧数字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湿地保护修复质量,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已经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的方式,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加强对现代化湿地修复技术的研究,借助理论与实践经验来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如实施一体化监测,借助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获取湿地环境数据,为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作参考,从而明确未来工作的开展方向。

结语:通过借鉴、学习优秀的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不断改进原先湿地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未来研究趋势的关注,聚焦国家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探索湿地生态研究,以此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保护物种多样性,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雷光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的成就与展望[J].自然保护地,2022,2(3):1-8.

[2]王瑞卿,张明祥,武海涛,李媛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解析湿地定义与分类[J].湿地科学,2022,20(3):404-412.

[3]吴后建,刘世好,曹虹,贺东北,刘斯垚,罗为检.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标准体系探讨[J].湿地科学,2022,20(5):62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