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口语与书面语在学术语境中的差异
徐雨楠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摘要:在学术语境下,日语口语与书面语存在显著差异。口语表达更随意、简洁,常使用省略语和语气词;书面语则严谨、规范,遵循严格语法规则。探讨二者差异有助于提升学术交流准确性和专业性,对日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语口语;日语书面语;学术语境;差异
引言: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语言的准确运用至关重要。日语作为一门具有独特语法和表达习惯的语言,其口语和书面语在学术语境里呈现出不同特点。深入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术表达,提升交流质量。
1.词汇差异
在学术语境中,日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词汇存在显著差异。口语词汇通常更倾向于简洁、通俗易懂。这是因为口语交流具有即时性,需要快速传达信息,所以会使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例如,在口语中表达“思考”可能会直接用“考える(かんがえる)”这个基础词汇。而书面语为了体现严谨性和专业性,往往会使用一些较为复杂、文雅且具有特定学术内涵的词汇。比如同样表达“思考”,书面语可能会使用“思索(しさく)”或者“考察(こうさつ)”等词汇。这些书面语词汇多源于汉语词汇的日语化,它们在语义上更加精确,能够准确地表达特定的学术概念。口语词汇在使用上较为灵活,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者的习惯发生一些变化,而书面语词汇一旦确定,就具有较高的规范性,不能随意更改。此外,口语词汇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口语化的后缀或者缩略形式,像“てる”这种表示正在进行时态的口语化缩略,在书面语中是不会出现的。书面语词汇则会遵循严格的构词法和词汇搭配规则,以确保整个学术文本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语法结构差异
2.1口语语法特点
日语口语的语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口语语法相对较为灵活,句子结构常常会被简化。在口语中,为了方便表达和理解,经常会省略一些成分。例如,在对话中主语常常被省略,因为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判断出动作的执行者。像“行った(いった)”这样简单的句子,在口语环境中,双方都能明白是“我去了”或者“他/她去了”等特定语境下的含义。口语中的句子也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并且语序的调整比较自由。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个部分,会将原本在句中的成分提前。例如“本、読んだ(ほん、よんだ)”,把“本(ほん,书)”提前以突出说话的重点是关于书的内容。
2.2书面语语法规则
书面语语法规则要求严格,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句子结构完整且复杂,很少会出现省略成分的情况。书面语的句子往往较长,会使用多种从句和修饰成分来准确地表达复杂的学术概念。例如,在阐述一个学术理论时,会使用诸如“~ということは、~であり、それは~に基づいて~”(所谓的~,是~,那是基于~而~)这样层层嵌套的结构。在书面语中,语序遵循固定的规则,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句末,各种修饰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被修饰词之前。对于助词的使用也十分严谨,不会随意替换或者省略。例如格助词“が”和“の”在书面语中有明确的用法区分,不能像口语中有时会混淆使用。书面语中还会大量使用敬语形式,尤其是在学术论文等正式的书面表达中,以体现对学术权威和读者的尊重。
2.3语法差异影响
这种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对学术语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来看,书面语严谨的语法结构能够确保复杂的学术思想被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读者在阅读学术著作时,可以通过清晰的句子结构和准确的语法来理解作者的意图。而口语语法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模糊性,但在口语交流的即时场景下,这种模糊性可以通过上下文和双方的互动得到弥补。从学习难度上讲,书面语语法由于规则繁多且复杂,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掌握各种从句的用法、语序规则以及敬语形式等。口语语法虽然相对灵活,但学习者如果不能理解口语中省略成分的隐含意义和口语化助词的功能,也难以真正掌握口语交流。在学术交流方面,书面语语法的规范性有助于构建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不同的学者可以依据相同的语法规则来表达和交流学术观点。口语语法的灵活性则使得学术讨论在口语场景下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强。
3.语用功能差异
3.1口语交流功能
在学术语境下,日语口语的交流功能主要体现在即时的信息交换和互动讨论方面。口语是一种动态的交流方式,适合于在学术会议、研讨会或者课堂讨论等场景中使用。例如,在学术会议的问答环节,学者们使用口语来提出问题、回答疑问或者阐述自己的临时观点。口语的特点使得交流过程更加流畅和自然,能够快速地对他人的发言做出回应。在口语交流中,说话者可以通过语音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在强调某个重要观点时,可以提高音量或者加重语气。同时,口语的交流功能还体现在它能够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创新。学者们在面对面的口语交流中,更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启发,从而产生新的学术思路。
3.2书面语表达功能
书面语在学术语境中的表达功能侧重于严谨、系统地阐述学术成果。学术论文、专著等书面形式是学者们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书面语通过规范的语法、精确的词汇来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例如,在一篇关于物理学理论的学术论文中,作者需要使用书面语详细地阐述理论的背景、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等内容。书面语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术成果保存下来并传播出去。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学者都可以通过阅读书面文献来获取知识。书面语还具有权威性,一旦在学术著作中确定的观点和理论,往往会被视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书面语的表达功能还体现在对学术思想的深入挖掘上,作者可以通过精心组织语言结构,深入分析和探讨学术问题,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3语用差异体现
这种语用功能的差异在学术语境中有多种体现。从表达方式来看,口语注重的是即时性和互动性,所以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简洁,以尽快传达信息和引发讨论。而书面语则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表达往往是层层递进、深入剖析的。从受众角度而言,口语的受众通常是现场的参与者,数量相对有限,并且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书面语的受众则更为广泛,可以是该领域内的众多学者、学生以及对该学术话题感兴趣的人,而且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读者主要是接受信息。从信息的持久性来看,口语交流的信息如果没有被记录下来,往往随着交流的结束而消失。书面语则将学术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具有长期的保存价值和可参考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日语口语与书面语在学术语境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了解这些差异,能使我们在学术交流中更准确地选择语言形式,避免因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误解,促进学术研究的有效开展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许晴,杨雯淇,郑一苇.非日语专业大学生日语课堂口语焦虑的实证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01):124-127.
[2]李艳华,邓湘宁.跨文化背景下日语口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日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01):142-146.
[3]徐微洁,周家俊.学习环境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4,(02):99-108.DOI:10.13508/j.cnki.jsr.2024.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