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作者

范建峰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20800

摘要: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手段,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地方红色文化”贯穿于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训之中,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力争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育合格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目标。文章系统阐述了地方红色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地方红色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问题及主要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平台建设、保障机制优化等四位一体的解决路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等带来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  课程思政  路径研究

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特定地域内,于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遗址、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精神、革命故事)。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将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之中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等问题。在这一情境下,通过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1.历史传承与精神根基

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通过革命遗址、文物和故事,保存了先辈们浴血奋战的鲜活记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以川渝地区为例,地方红色文化承载着红岩精神、长征精神等具有地域标识的革命精神,既是全国性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内核,为新时代强化革命叙事提供生动支撑。

2.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

地方红色文化蕴含爱国、奉献、团结等精神内核,通过红色教育活动和文艺作品传播,能够有效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互联网时代多元思潮冲击下,自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各种信息呈现碎片化传播的趋势,加之个博主为赚取流量表达错误观点,通过具体挖掘地方红色文化、鲜活的革命故事,增强革命历史的可信度与感染力,为驳斥错误思潮提供事实依据。

3.社会治理与文化赋能

红色文化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将教育引导与服务群众结合,激发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意识,形成“守初心、担使命”的社会氛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等创新转化,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打造了地方特色产业,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驱动力。

4.教育功能与时代价值

以重庆推出经典舞台剧《重庆1949》、《黎明之前》《红岩红》等沉浸式、互动式演出,帮助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钙”。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基层干部宣讲、志愿者传播等形式,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地方红色文化既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新时代凝聚共识、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多维度的价值辐射——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与守护,更是对新时代精神力量的凝聚与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强化历史传承与精神赓续

地方红色文化通过革命遗址、文物和英雄事迹,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的历史脉络,成为连接革命传统与当代教育的纽带。例如红岩故事、长征故事等进校园活动,以具象化史料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地方红色文化承载红岩精神、长征精神等具有地域标识的革命基因,通过沉浸式教学(如重走长征路)和跨学科实践(如英语演绎革命故事),实现革命精神代际传递。

2.深化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

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奉献等核心价值,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载体,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强国有我”的信念根基。通过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中具体可感的革命案例(如狱中绣红旗、英雄家书),增强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有效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思想的侵蚀。

3.优化教育功能与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通过共青团员、共产党员讲解员、主题事培养情感认同,同时结合革命旧址开展历史逻辑教学和深化理论阐释与实践转化,形成螺旋上升的思政教育体系。运用VR技术还原革命场景,开发“红色云课堂”资源库,同时通过校馆合作将革命遗址转化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的协同增效。

4.拓展资源开发与课程创新

地方红色文化的地域亲和性使其更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重庆区域高校依托红岩革命纪念馆,四川区域高校依托长征红色文化等开发思政教学案例,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特色。通过红色情景剧展演、文物修复实践等创新活动,打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5.完善长效机制与师资保障

通过“双师型教师培训”“红色研学工作坊”提升教师资源挖掘能力,培育既能讲授理论又能讲述故事的复合型思政教师队伍。建立校地红色资源共享平台,联合档案馆、博物馆等部门整合口述史、数字化档案等资源,形成“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的全链条保障机制。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既实现了革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回应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改革要求,为培养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综合型复合型时代新人提供文化根基与实践思考。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但缺乏系统性

部分地区已开发地方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例如部分院校开设有地方红色文化主题教学和“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对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然而,由于院校的自编教学讲义或教材较为零散,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磨合尚需时日。同时,各类主题教学或者社会实践有时候形式大于实质,且红色文化融入仍以碎片化专题活动为主,未形成连贯的育人链条。

实践教学创新活跃,但资源利用不足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已成为各个院校工作的重中之中,一些院校更是在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上有了自身特色的模式,翻转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形式逐渐普及,如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将红色景点走访学习与课堂实践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均,部分革命遗址因位置偏僻或宣传不足导致利用率低下,高职院校想要组织批量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型,不仅会导致较高的出行成本,且安全成本也是巨大的,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红色文化的推广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数字红色文化的普及和运用也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等待。

校地协同机制探索,但深度合作有限

现在不少地方高职院校与革命纪念馆、档案馆等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发教学案例库。然而,由于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尚未完善,校际协同机制缺失,导致优质资源高效整合力度不足。

2.存在问题

(1)教学体系不连贯,系统性衔接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环节,体系建设薄弱且连贯性不足,有些科目存在故事化叙事为主,有些科目理论深化和实践转化脱节,未能实现螺旋上升的育人效果。不同课程在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时,各自设定的课程目标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考量。例如,有的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而有的课程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熏陶,导致各课程之间在目标上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递进关系,难以形成合力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

资源开发浅表化,特色挖掘不足

在课程思政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课堂讲授、参观展览等传统方式上,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例如,仅仅是让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展览,由讲解员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3)师资能力与评价机制滞后

部分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可能只知晓一些广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和人物,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精神内涵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准确。这就导致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时,难以做到深入挖掘和有机结合,只能进行简单的事例列举,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4)社会协同与保障机制缺位

学校在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时,与当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党史研究机构等社会机构的合作不够深入和常态化。双方在资源共享、人员交流、活动策划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充分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3.关键矛盾

(1)资源丰富性与教学转化低效的矛盾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从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物质文化资源,到革命故事、红色歌谣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尽管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对这些资源的系统整理和深度挖掘还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很多教师没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教学转化效果。

文化地域性与课程普适性的矛盾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要将其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并非易事。一些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时,存在简单生硬地将红色文化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拼凑在一起的现象,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导致教学过程显得突兀,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尽管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破解体系割裂、资源低效、机制滞后等瓶颈问题,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技术赋能等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课程体系构建:以红色资源为依托

(1)开发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区域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纪念展馆、红色景点等红色资源,同时结合专业设置等情况,开发具有区域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课程,构建“通识必修+专业选修”的红色课程体系,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将地方红色文化系统地融入教材内容在教材中设立专门的章节,例如在思政教育教材中编写 “家乡的红色记忆” 单元,介绍本地的红色地标、红色人物等。在《法律基础》中加入地方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实践、民主建设等相关案例,体现红色文化在地方治理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在学科专业教材的相关章节插入地方红色文化中的科技进步、文化创新等元素,如介绍本地红色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对学科专业的推动作用,实现红色基因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耦合。

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从学校层面制定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明确要将地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融入不同学段的课程思政体系中。高职阶段要引导学生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将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历史角度认识地方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

2.教学方法创新: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

(1)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利用好特殊时间段的主题教育,如三月雷锋月、红五月组织、七一建党节、11.27纪念日、12.9纪念日等,组织学生赴革命旧址、纪念馆开展“重走长征路”“党史情景剧”等实践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文物修复等互动活动增强代入感。同时,也可以整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主题研学路线。如在贵州遵义,可以设计 “遵义会议会址 - 娄山关战场遗址 - 四渡赤水纪念馆” 的研学路线。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实地参观这些重要的红色地标,还能在不同的地点之间建立起历史事件的联系,深刻理解中国革命战略的智慧。同时,在研学路线中安排互动环节,如在纪念馆设置知识问答、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学习中。

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VR等先进技术,随时随地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有效地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介,创新开展党性教育,宣传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故事。

(1)构建校馆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地方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加大合作力度,红色展览馆、纪念馆等定期派人到学校开展系列宣讲,将红色故事传递到大学校园,提高地方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与地方共建共享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青年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热情。

建立红色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区域内红色教育基地、口述史资料、数字化档案等资源,形成跨区域红色教育资源联盟,可以采用网站式平台或移动应用平台的形式,实现课程开发与师资培训的协同联动。

4.保障机制优化:以长效发展为目标

(1)强化师资红色素养

组织高校教师对地方红色文物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度挖掘,凝练红色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文化的利用率。通过“红色研学工作坊”“双师型教师培训”等项目,提升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挖掘与转化能力,培育“能讲理论、会讲故事”的思政教师队伍。

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提升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对于学生应建立红色素养成长档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对于教师,可设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评选活动,对使用平台资源进行创新教学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于学生,可以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主题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入手,对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提出“课程重构-方法革新-平台联动-机制保障”等路径,凸显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优势,契合了新时代思政教育“虚实融合、知行合一”的改革方向,对于高职院校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等带来一定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冰.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教育学,2023-11.

2陈露圆. “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教育学,2023-12.

3王安琪.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教育学,2023-06.

4刘琼玉.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教育学,2024-10.

5苏劲赫.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建筑技术科学,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