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近代中国交通建设与基层农村治理改革变迁的联系

作者

陈冰

临沂大学 山东省临沂市

摘要:近代中国交通建设与基层农村治理改革变迁联系紧密。交通建设改善了农村对外联系,促进信息流通与资源交换。这推动了基层农村治理理念更新,治理方式变革,治理结构调整。二者相互影响,交通建设为农村治理提供支撑,农村治理改革又为交通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近代中国;交通建设;基层农村治理;改革变迁

引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革,交通建设与基层农村治理均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演变。交通作为连接城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发展对基层农村治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探究二者联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脉络。

1.近代中国交通建设发展状况

近代中国的交通建设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之中。在铁路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铁路的发展。一些重要的铁路干线开始兴建,如京张铁路,这是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铁路的建设打破了地域的阻隔,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然而,早期铁路建设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周边,广大内陆和农村地区受益较少。公路建设方面,近代中国的公路多为土路或简易的石板路,路况较差且缺乏系统性规划。随着西方技术的传入,一些城市开始尝试修筑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但建设速度缓慢且分布不均。水路运输仍然是当时重要的运输方式,长江、黄河等内河航线繁忙,但也面临着船只陈旧、航道缺乏维护等问题。近代的交通建设在艰难的环境下缓慢推进,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有着潜在的推动作用。

2.基层农村治理改革变迁历程

2.1传统治理模式的延续与困境

传统的基层农村治理模式长期以宗族制度和乡绅治理为主导。宗族在农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家族的宗法制度来规范村民的行为,调解内部纠纷,管理家族事务等。乡绅则凭借其在地方的威望、财富和文化知识,协助官府维持地方秩序,处理乡村公共事务。这种治理模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得以延续,有着一定的稳定性。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这种传统治理模式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社会的动荡,使得传统宗族和乡绅的权威受到冲击。新的国家政权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对乡村基层进行统一管理,国家权力开始逐渐渗透和延伸进乡村社会。进入人民公社时期,我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三级治理架构,生产队兼具生产核算、产权所属等基本功能,成为农村最基层的治理单元。

2.2改革探索阶段的尝试与突破

进入近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基层农村治理进行改革探索。在思想层面,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治理理念,强调村民的平等和参与。例如,一些乡村开展了村民会议等形式的民主尝试,让普通村民有机会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中。在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农村组织,它们突破了传统宗族的限制。这些组织关注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经济发展等现代事务。在经济方面,一些地区开始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这些改革探索虽然规模有限,但为基层农村治理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基础。

2.3改革深化阶段的新特点与趋势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基层农村治理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政府开始更加积极地介入农村治理,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在治理结构上,逐渐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重要趋势。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发展小型工业企业,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活力。在社会事务方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得到更多关注,农村学校和诊所的数量有所增加。同时,村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选举制度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度和监督能力不断增强。

3.交通建设与基层农村治理改革的相互作用

3.1交通建设对农村治理理念的影响

交通建设促使农村治理理念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有限,治理理念往往局限于宗族内部和本地的传统习俗。交通的发展,如铁路延伸到农村附近或公路的改善,使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外部的现代治理理念、民主思想等得以传入农村。这使得农村治理理念逐渐发生转变,开始重视个体权利、公平竞争等现代观念。农村不再仅仅依赖宗族和乡绅的权威,而是更多地考虑全体村民的利益。治理者也认识到,只有与外界接轨,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才能推动农村的发展。例如,一些靠近交通要道的农村,开始学习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强调公共事务的透明化和村民的参与度。

3.2交通建设对农村治理方式的改变

交通建设给农村治理方式带来的改变是极为深刻和显著的。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时期,农村治理仿佛被束缚在一种传统而低效的模式之中。那时,治理主要依赖面对面的沟通以及传统的传讯方式。所谓面对面沟通,就是治理者需要亲自到村民家中或者在村子的公共聚集场所,如祠堂、打谷场等地,与村民进行交流,这种方式的效率极其低下。一方面,治理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与众多村民进行充分的交流;另一方面,传统传讯方式,如口口相传或者简单的纸质通知,其信息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能覆盖到村子里的部分区域或者部分村民,而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偏差和延误。然而,随着交通状况的逐步改善,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开始在农村广泛普及,这一变革如同春风吹进了农村治理领域,让治理信息的传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通讯工具,例如手机、互联网等,使得治理者可以通过短信、社交软件或者专门的政务平台,快速而准确地将各种治理信息传达给每一位村民。

3.3交通建设与农村治理结构的调整

交通建设与农村治理结构的调整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封闭格局,使得农村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这促使农村治理结构从单一的内部治理向内外互动的多元治理结构转变。在传统治理结构中,主要是宗族和乡绅主导农村事务。交通改善后,政府的影响力在农村不断增强,政府可以通过交通网络更有效地向农村输送政策、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同时,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也开始介入农村治理,如企业在农村投资建设产业项目,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教育等公益活动。这种多元治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农村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村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这种多元治理结构的形成,对于农村治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补充力量,村民则可以提供劳动力和本土智慧。各方在农村治理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协作,从而提高农村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村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结束语:近代中国交通建设与基层农村治理改革变迁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交通建设为农村治理带来新机遇与挑战,农村治理改革也为交通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深入研究二者联系,对当下农村发展与治理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N].广安日报,2021-08-24(001).

[2]本刊编辑部.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民政,2021,(15):1.

[3]李雪.开启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J].中国民政,202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