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陶籽圻

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 221400

引言

审美感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而且可以促进他们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忽视审美引导;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审美兴趣难以激发等。本研究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重点,旨在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有效策略,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重要性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从而激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审美感知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养成。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逐渐觉醒、价值观初步确立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教学若能有效融入审美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材内容与审美价值的契合度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其内容的审美价值直接影响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现行教材在审美价值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以传统经典为主,虽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但部分篇目语言较为晦涩,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紧密的联系,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影响了他们的体验深度。

2.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审美体验的引导

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和文字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经验的引导。这种教学模式把阅读活动简化为文字解读和答题训练的机械性,缺少情感共鸣和审美感受的刺激,很难唤起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美的欲望。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审美感知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感觉与情感。这种教学手段在现实中比较缺乏,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形成丰富的审美能力也难得到有效地训练。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的具体方式

3.1 挖掘教材审美元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审美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环节。这能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提升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为一生的审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入挖掘审美元素,可从语言、形象、情感、意境、文化五个维度展开。这些维度紧密相连,各具特色,能实现全面挖掘。

以《背影》(朱自清)为例,在语言艺术方面教师引导学生细品动词精妙。“攀”“缩”“倾” 构成动作链,让学生想象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感受其中的反差美。让学生轻声读出 “蹒跚”,体会叠韵词模拟脚步声的韵律,感悟带来的画面张力。引导学生观察 “黑布大马褂”,思考形成的视觉隐喻。在情感结构剖析时,师生共同绘制情感温度计。从徐州见父时的压抑,到月台买橘的升温,直至读信思父的情感总爆发,感受螺旋上升的情感曲线。探讨 “背影” 象征系统,理解中国式亲情审美范式及代际冲突的审美转化。文化符号教学中,学生分组探究服饰、空间、食物符号承载的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突围。叙事美学讲解时,教师借助图表展示非线性时间与季节隐喻构建的审美闭环。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限制视角与双重叙事者的审美控制。让学生分析 “三幕剧”结构与 “慢镜头” 技法。最后,通过语言训练、情感体验、文化探究、叙事创造等路径,引领学生从 “文本解读” 到 “生命体悟” 实现审美升华。

3.2 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丰富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力、理解力。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情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作品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情感气息和审美寓意。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如音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创造更感官的审美环境,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文字之美。

以《白杨礼赞》(茅盾)为例,让学生化身纪录片导演,为文中白杨树设计三个特写镜头。从文中选出最触动内心的句子作为台词,如镜头1(全景)可选取“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通过模拟驾驶动作与远眺手势,展现西北高原的苍茫与白杨出现的视觉冲击。镜头2(特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用挺拔的站姿与手臂伸展动作,再现白杨树的阳刚之美。镜头3(动态)则可选用“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突然向你微微一笑”的拟人化段落。以轻抚树干的温柔动作配合嘴角上扬的微笑,传递白杨树坚韧中的温情。小组展示时,其他组从 “语言传递美感是否精准”“动作是否贴合画面意境” 等维度点评。深化对文本意境与修辞魅力的感知。

3.3 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审美体验与表达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表达,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音乐、绘画、视频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材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感知文字之美。

以《三峡》(郦道元)为例,先围绕视觉美学进行画面重构任务。学生需要细读课文,绘制“夏水襄陵”“春冬之景”“晴初霜旦”三幅画,重点表现山势的峻拔与水态的变幻。展示环节选取 3-4 幅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重岩叠嶂” 的疏密层次、“素湍绿潭” 的冷暖色调差异。教师适时点拨“留白处见江流浩荡”的意境营造,体会文字描绘的雄奇之美如何激发画面想象。其次围绕心理审美设计“时空对话”活动。学生代入郦道元视角,结合北魏地理考察的时代背景,用第一人称撰写“致三峡山水的书信”,提炼文中“清荣峻茂”“哀转久绝” 等情感关键词。随后展开“山水能否抚慰仕途坎坷”主题辩论,要求结合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的咏叹调与自身生活体验进行思辨。最后是综合审美,播放名家朗诵音频与古琴配乐版视频,组织学生填写“朗诵情绪曲线图”,对比“或王命急宣”的急促处理与“林寒涧肃”的绵长拖音,分析《高山流水》与《平沙落雁》两首配乐如何强化文本的苍茫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跨媒介艺术转化中 “以声传情” 的审美规律。

四、 结论

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感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我们教材内容与审美价值的契合度还有待加强,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挖掘教材审美元素、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具体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审美体验与表达。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使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成为审美体验和情感沟通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郭春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策略[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 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二).巴彦淖尔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2024:84-88.

[2]蒋惠琴.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82-84.

[3]陈玉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