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研究
张志辉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分析了融入的必要性,探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融入策略,阐述融入后对学生专业认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为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教育愈发重要。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课堂融入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本研究旨在探寻有效的融入路径。
1.劳动教育融入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少于32学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已成为育人重点与课程改革的新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的内涵与形式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体力劳动到现代的脑力劳动、技术劳动等。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劳动教育能够使其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例如,了解不同类型劳动的特点、劳动者的需求以及劳动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等。同时,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增强为社会提供有效劳动保障服务的使命感。
2.融入的具体策略
2.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劳动教育模块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劳动教育模块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的重要策略。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模块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涵盖劳动的历史发展、劳动的经济学原理、劳动的社会学意义等。例如,劳动的历史发展部分可以讲述从古代农业社会的劳动形式到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劳动形式的演变,让学生了解劳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与作用。劳动的经济学原理部分可以涉及劳动价值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知识,这有助于学生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劳动现象。劳动的社会学意义部分则可以探讨劳动与社会分层、劳动与社会公平等关系,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
2.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强化劳动体验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强化劳动体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的有效手段。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教师可以收集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案例,如企业劳动纠纷案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案例等。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这些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劳动问题。例如,在企业劳动纠纷案例中,让学生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还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或者是劳动者自身权益意识问题等,通过这种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权益保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2.3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劳动教育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这些培训课程可以涵盖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实践经验等方面。例如,邀请国内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最新的劳动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让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同时,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如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的操作技巧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融入效果与展望
3.1对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对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在中国的教育目标体系中,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专业认知方面来看,劳动教育使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劳动教育模块中的课程学习、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体验等,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本专业与劳动领域的紧密联系。以模拟劳动仲裁为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要运用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分析案件事实,进行辩论等,这提高了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实地考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劳动保障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岗位信息收集与发布流程、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业务办理流程等。
3.2对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对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各专业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劳动教育的融入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一,在教学内容方面,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劳动教育模块的加入使得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知识,而是拓展到劳动的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知识。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更多与劳动实际相关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劳动法律法规时,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劳动市场的热点问题,如新兴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等,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其二,在教学方法上,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由于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劳动体验,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组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3.3未来持续优化融入模式的方向
未来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的模式有着明确的方向。在中国教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在课程体系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模块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深度。目前虽然已经设置了劳动教育模块,但在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可以探索劳动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深度融合,从劳动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使学生在不同课程中都能感受到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创设更加逼真的劳动场景,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
结束语: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实践。通过合理策略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需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完善融入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福栋,张悦,尤小堂.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育人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4,(01):100-107.
[2]韩烨.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生课堂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3):94-98.
[3]杨志明.疫情防控之下的劳动创新与劳动教育——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志明[J].劳动教育评论,2020,(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