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意义
肖牧心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师资建设等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社会性别议题的认知,还能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文科建设,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多元视角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文科;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意义
引言: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校课程体系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社会性别与女性学作为新兴学科,其教学实践在新文科背景下具有独特意义。深入探讨该课程教学实践,对于丰富新文科内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教学实践基础
“新文科”到底是什么? 特点是什么? 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有学者指出,新文科的本质是“要培养能打造学术芯片的基础性创新人才,构建出令人信服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其特点是“强调专业性与博通,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有着独特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视不断提升,在政策、社会意识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从教育政策层面看,国家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性别平等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高校开展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提供了政策导向的支持。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传统性别观念受到挑战,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性别平等与多元性别的包容。大众传媒也在不断传播性别平等的观念,为课程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2.1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这门课程中,需要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社会性别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选取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案例,像某些行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女性存在隐形的限制,尽管表面上没有性别限制条款,但在实际筛选过程中对女性求职者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如要求女性求职者承诺几年内不生育等。这种案例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性别不平等在就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社会性别理论去剖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的性别议题进行讨论,如家庭中的性别分工问题。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小组可能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家庭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有的小组则可能从经济因素考虑,分析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与性别分工的关系。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
2.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对于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课程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既要涵盖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又要涉及到社会性别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在基础理论部分,要详细讲解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明白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而非单纯基于生理差异。在政治领域,探讨女性在政治参与中的现状与障碍,如女性在政治决策层中的比例较低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女性政治能力的刻板印象、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不利于女性参与的因素等。在经济领域,分析性别工资差距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像职业隔离现象,某些行业女性从业者比例过高或过低,导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文化领域,研究文化产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这种塑造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如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局限在特定的类型中,这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性别观念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课程教学实践意义
3.1提升学生多元认知
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多元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具备多元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而社会性别视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别认知模式。传统的性别认知往往局限于生理差异所带来的刻板印象,例如认为男性就应该刚强、理性,女性就应该温柔、感性。而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则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所谓的性别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学生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性别角色的表现是多样的。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中,女性在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汉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有所不同。这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不再以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他人。此外,这门课程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性别不平等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性别不平等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问题。
3.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与多个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性别与女性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社会角色等理论相互关联。社会学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为理解社会性别关系提供了宏观的框架,而社会性别与女性学则从性别视角对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和细化。例如,在研究社会分层现象时,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发现性别在社会分层中的特殊作用,女性在不同阶层中的分布和面临的问题与男性存在差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学对性别角色形成、性别认同等方面的研究为社会性别与女性学提供了微观的个体层面的解释。而社会性别与女性学则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如在研究家庭中的性别暴力问题时,结合心理学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特征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性别暴力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策略。
3.3推动新文科建设发展
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推动新文科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性和社会服务性。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在这些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如前文所述,这门课程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这正是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学科融合模式。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的流通和创新。在创新性方面,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都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其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在内容设置上,将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性别问题,如网络环境下的性别关系等,这种对新兴领域的关注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性。
结束语: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实践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能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为新文科建设注入活力,助力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演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
[2]崔应令.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意义[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3,(01):103-111.
[3]王晶,李乾坤.妇女/性别学科名称范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基于妇女/性别的文献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