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元素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义

作者

王雅卿 李佳哲

中原工学院

摘 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水元素是特别的存在,其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公共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代指地表水域的各种表现,包括自然水体、人工景观,以及水在不同形态的人类聚落中的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元素也在城市面貌性格塑造上,有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水元素出发,探讨水元素在现代环境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水;公共空间;美学

一、水元素的美学特征

水元素所呈现出的美感一是指水本身,二是水与环境之间的层次关系表达。《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中表明:“石为山之谷,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其意为山水两者相互共存,水如血脉,失之则气韵全无。

1.流动美

水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这使得它在空间中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动态美。流水的声音和波动的形态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还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不同的水体的水量、形状、高差等,以及水周围的环境、容器都能够营造出不同的动态视觉效果,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如喷泉、瀑布、叠水等。

活水之流动,是水生生之气的涌现,蕴含着对生命本质探索以及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达。这种流动之于静态的对比,于静中求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流动中展露生机。中国园林景造景中“曲水流觞”的理水艺术,通常选址在园林的幽静处,水道设计讲究弯曲有致,愿打造出自然的水流路径。通过对地形的巧妙利用,水道的设计讲究,曲折回环、高低变化丰富,设计出符合自然形态的水道;水道周边配以石块、植物等装饰,增加观赏性;并且在水道沿途布置花木、假山、石桥等景观,设置供游人休憩、饮酒、赋诗的地方,如水榭、石桌、石凳等,丰富景观的同时,增加人与景观的互动性。“曲水流觞”这一景观设计,不仅展现出古人对“水”的巧妙运用,更是对人文精神和“顺其自然”哲理表达。这一设计手法也被运用于苏州博物馆,营造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使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晶莹美

水,“当暑而澄,凝冰而冽。”水面的反射特性在空间表达上有镜面反射作用,可以使周围的景物倒映于在水面,空间上增强视觉的深度和层次感。同时,水晶莹透明的特性与光线相互作用,产生光影效果,增强空间的美感。

水的清洁纯净、晶莹空翠一直被人们所推崇,成为“高”人格精神和“清”心灵境界的映现,在追求清洁脱俗的中国文人心底形成一种恒久不衰的美感。刘禹锡在《望洞庭》一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形象地描绘出了湖水的晶莹美,展现水中画卷。目前多数博物馆建筑外侧,对于水景的表达多会利用静水池,观赏者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色,或建筑倒影、或自然风光、或周围地理,用借景手法,将周边景色与建筑融合,提升建筑视觉感官,拉近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

律动美

水不同的运动形式,会触发不同音响和不同的水流变化,在瀑布下落时,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震撼;在小溪旁,会有“石上清泉如玉带,潺潺不绝流声远。”的宁静优雅。在景观塑造上,水景中常通过流水、滴水等不同手法,模拟自然界中的清泉,形成特殊的听觉效果。在园林中“惊鹿”这一景观小品的设置,通过涓涓细流的水储存到竹内一定量后,借助杠杆原理致使竹筒两端的平衡发生转移,随后竹筒的一端撞击石头,发出“砰”声清脆声响,以此来惊扰落入庭院的鸟雀。这一行为过程,从视、听方面给人更完整的感官体验。水也从涓涓细流慢慢沉积,水满则溢出,水形、水声无不将水的律动形式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水元素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动态水体

公共空间中,动态水体的展现手法越来越丰富。比如造园中的“一池三山”、叠水瀑布,公园中的音乐喷泉、人工河流等,动态水通过设计,并与自然元素、设计空间展现相结合,使视觉效果展现更为丰富,景观空间内容打造更为饱满。

就水其本质而言,水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活”、“流”、“动”是水重要的审美价值。喷泉、瀑布、溪流等作为公共空间景观中动态水体的表达,多被设计于城市广场、公园干道旁等重要节点,通过高差设计、景观搭配、盛积器物,打造出不同感官的空间场景,营造空间氛围,提升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动态水体的声音与流动性,不仅能够遮掩城市噪音,提供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微气候,调节空气湿度,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2.静态水体

静态水体的变化是平缓的,没有高差之变,但其“镜面性”的特征较强,可扩展景观物象,通过倒影将周围的建筑、植物和天空等融入其中,使整体景象变得虚幻、轻柔,增加了景观的视觉层次感和视觉美感,拉近人与环境的关系。静态水体的设计营造多应用于园林景观、博物馆设计当中,而在江南园林中,水池多为不规则、自然状态,周边配以石、植物等,以表现自然美,打造为浑然天成之感。

3.水上公共艺术

水上公共艺术近年来发展较多,且富有创意,将水上雕塑、喷泉装置、浮动艺术装置等设置于公园、广场、城市湖泊和河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景观特色。近年来,水幕电影的发展较多,其融合了声、光、电三元素,与水幕相互配合,多在游乐园中通过主题故事来进行展现,给游客带来视听盛宴。。

三、水元素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综合效益

1.生态效益

水所占地球表面70%以上的数量,对于平衡大气圈、生物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其来设计转化于公共空间当中,通过湖泊、池塘、嬉水平台等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一方面可缓解缓解城市的雨水径流问题,减少城市内涝。另一方面可以平衡小范围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

2.社会效益

在公共空间环境当中,水景和喷泉的设计通常位于广场和公园中,是供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可以促进市民间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此外,水元素的美学特征和动态展现,能够给人从“五感”上得到多方面体验和心灵的放松,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结论

水元素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环境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通过对水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提升公共空间的视觉美感和生态环境,还能够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元素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助于达到人与自然对立的消解,做到绿色设计,更为自然化,提升绿色城市的宜居品质。

作者简介:姓名:王雅卿(1998.06~),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大同市),单位(学校):中原工学院,职称:无;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姓名:李佳哲(2000.1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学校):中原工学院,职称:无;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