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汶川县青、红脆李种植与栽培
郭育奎
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
摘要
汶川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为青、红脆李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本文从汶川县青、红脆李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切入,详细阐述了青、红脆李的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等方面。同时,对栽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土壤管理、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果实采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汶川县青、红脆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技术参考,推动该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
汶川县;青、红脆李;种植技术;栽培管理
一、引言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岷江上游,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青、红脆李作为汶川县的特色水果之一,以其口感清脆、酸甜适度、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汶川县青、红脆李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种植与栽培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与完善。研究汶川县青、红脆李的种植与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汶川县种植青、红脆李的自然条件优势
2.1 地理优势
汶川县地处北纬 30°45′~31°43′,东经 102°51′~103°44′之间,县域内山峦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多样的小气候环境,为青、红脆李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岷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充足的水源为青、红脆李的灌溉提供了保障。同时,河流在调节局部气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果园周边的气温、湿度等环境因子更加适宜青、红脆李的生长发育。
2.2 气候优势
汶川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向高原山地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 12.9℃,极端最高气温 34.4℃,极端最低气温 - 11.8℃,早晚温差大,有利于青、红脆李树体的养分积累与生长发育。年日照时数 1600 小时左右,充足的光照条件使得青、红脆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糖分和风味物质,从而保证了果实的品质。此外,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与青、红脆李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规律相契合,且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和病虫害的发生。
2.3 土壤优势
汶川县土壤类型丰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非常适合青、红脆李的生长。土壤中富含的多种矿物质元素,有助于提高果实的品质和口感。
三、种植技术
3.1 品种选择
汶川县在青、红脆李品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目前适宜在汶川县种植的青、红脆李优良品种主要有汶川红脆李、青脆李、川蜜脆等。这些品种在当地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特性,深受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
3.2 苗木培育
3.2.1 砧木选择
青、红脆李常用的砧木为毛桃、李砧等。毛桃砧木具有亲和力强、生长快、结果早、耐旱等优点,但抗寒性较弱;李砧木则具有根系发达、抗寒、耐湿等特性。在汶川县,可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砧木。在干旱、瘠薄的山地宜选用毛桃砧木;在土壤肥沃、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选用李砧木。
3.2.2 种子处理
采集充分成熟的毛桃或李果实,取出种子,洗净晾干后进行沙藏处理。沙藏时间一般在 12 月至次年 2 月,沙藏温度保持在 0-5℃,沙子湿度以手握成团、松开即散为宜。经过沙藏处理的种子,可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
3.2.3 播种
春季 3 月中旬至 4 月上旬,在整好的苗床上进行条播或点播。条播时,行距为 25-30 厘米,播种深度为 3-5 厘米;点播时,株行距为 10×20 厘米,每穴播 2-3 粒种子。播种后覆盖细土,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3.2.4 嫁接
当砧木苗长至直径 0.5 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嫁接。嫁接方法主要有芽接和枝接两种。芽接一般在 7-8 月进行,采用 “T” 字形芽接法,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枝接可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劈接、切接等。嫁接后要加强管理,及时抹除砧木上的萌蘖,适时解绑,促进接穗的生长。
3.3 果园建立
3.3.1 园地选择
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地块建园。避免在低洼易涝、风口、盐碱地等不良地块种植青、红脆李。同时,园地周围应无污染源,以保证果实的品质和安全性。
3.3.2 整地
深耕园地30-40厘米,按密度挖定植穴(80×80×80厘米)或开沟(宽深各60厘米)。每穴施有机肥30-50公斤,配施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拌匀回填后浇水沉实。
3.3.3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需根据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确定:肥沃地块采用4×5米株行距(每亩33株),中等地块3×4米(55株/亩),瘠薄地块2×3米(111株/亩),合理密植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量,又便于果园管理。
3.3.4 定植
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均可进行定植。定植时,将苗木放入定植穴或沟内,使根系舒展,然后填入细土,边填土边提苗,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填土至与地面平齐后,踏实并浇透水。定植后,在苗木周围做一个直径 1 米左右的树盘,覆盖地膜,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苗木成活。
四、栽培管理
4.1 土壤管理
4.1.1 深翻改土
深翻改土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每年秋季果实采收后,结合施基肥进行深翻,深度为 30-40 厘米。深翻时,要注意尽量少伤根系,可采用隔行或隔株深翻的方法,逐年扩大深翻范围。深翻后及时浇水,使土壤与根系充分接触。
4.1.2 中耕除草
生长季节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果园土壤疏松、无杂草。中耕深度一般为 5-10 厘米,避免伤根。中耕除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还可防止杂草与果树争夺养分和水分,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4.1.3 果园间作
在幼龄果园,可利用行间空地进行间作。间作作物应选择矮秆、浅根、生长期短、与果树无共同病虫害的品种,如豆类、蔬菜、绿肥等。通过间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但要注意间作作物与果树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影响果树的生长。
4.2 病虫害防治
4.2.1 主要病虫害种类
汶川县青、红脆李的主要病害有流胶病、穿孔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李小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等。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青红脆李的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4.2.2 防治原则
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防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农药使用的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果实的品质和安全性。
4.2.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虫害能力。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及时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枯枝、杂草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合理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良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采用灯光诱杀、糖醋液诱杀、性诱剂诱杀等方法诱杀害虫。如在果园内悬挂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李小食心虫、金龟子等害虫;在糖醋液中加入适量的敌百虫等杀虫剂,诱杀果蝇、蚜虫等害虫;利用性诱剂诱捕李小食心虫等害虫的雄虫,干扰害虫的交配繁殖,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果园内的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也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阿维菌素等,防治病虫害。
4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合理选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用药浓度和用药时间,避免盲目用药和滥用农药。流胶病刮除病斑后涂抹多菌灵;穿孔病喷代森锌;李小食心虫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蚜虫用吡虫啉;红蜘蛛用阿维菌素。注意选用合规农药,严格掌握浓度和施药时机。
4.3 果实采收
4.3.1 采收
青红脆李的采收期应根据果实的成熟度、用途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一般当果实的色泽、风味、口感等达到该品种固有的品质特征时,进行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