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教学方法转变与应对策略探究

作者

崔琳

吉林省敦化市第一幼儿园

摘要: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幼小衔接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阶段不仅涉及到儿童学习环境的转变,更关乎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儿童在情感、社会性和认知能力上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幼小衔接的视域出发,探讨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师教学方法;应对策略

1 幼小衔接视域概述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适应以及后续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幼小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受到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幼小衔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环境的转变,儿童需要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环境适应到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环境。其次,是学习方式的调整,从以探索和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过渡到以结构化课程和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再者,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儿童需要学会与更多的同伴和成年教师建立互动关系。最后,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包括时间管理、自我照顾和情绪调节等。

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教育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例如,幼儿园可以逐步引入更多与小学相似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以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则可以设立专门的过渡期,通过开展“认识小学”活动,让儿童提前熟悉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此外,家长的角色也不可忽视,家长需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营造一个支持儿童成长的过渡期氛围。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他们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程度、以及社会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都是影响过渡质量的关键因素。例如,有研究显示,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儿童发展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能更有效地帮助儿童应对过渡期的挑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并实施幼小衔接政策。例如,芬兰的教育系统就强调了从早期教育到小学的连续性,而美国的HeadStart项目则致力于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全面的过渡支持。这些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 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教学方法转变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期,是儿童从游戏主导的活动向以学习为主导的活动转变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从引导者逐渐转变为引导和支持者,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调整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助于儿童心理适应。幼儿园教育通常以游戏和探索为主,而小学则更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习规范的建立。教师需要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游戏化学习,将小学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趣味活动中,减少儿童对新环境的焦虑感。

其次,教学方法的转变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需要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如何遵守课堂规则。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社会规则,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儿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实现这些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应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支持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同时,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也是推动幼小衔接顺利进行的关键,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能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3 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教学方法转变与应对策略

3.1 教学方法转变

(1)从游戏主导到适度知识传授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在玩中学。进入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需适度增加知识传授比重。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从简单的游戏感知数量,转变为系统地教授10以内加减法运算,通过实物演示、小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初步建立数学运算概念,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

(2)从直观形象到初步抽象逻辑引导

幼儿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幼儿园教学多借助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在幼小衔接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在语言教学中,不再单纯依靠绘本故事画面理解内容,而是引导幼儿通过文字阅读、分析故事结构、概括主要内容,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从松散自主到初步规则秩序培养

幼儿园活动相对松散、自主,幼儿有较多自由选择空间。为适应小学课堂,教师要开始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秩序感。制定课堂常规,如上课要举手发言、听到铃声迅速进教室等,并通过日常活动不断强化,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3.2 加强幼小衔接知识学习

教师自身要深入学习幼小衔接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与小学教师交流,掌握小学低年级教学特点,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有效衔接。例如,通过与小学教师交流,了解到小学一年级语文注重拼音和汉字书写规范,教师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可适当增加拼音启蒙和书写准备教学。

3.3 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一方面,引入小学教材中的一些简单元素,如小学课本中的儿歌、简单数学问题,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小学的场地资源,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教室、操场、图书馆等,提前熟悉小学环境。同时,邀请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开展讲座,向幼儿和家长介绍小学学习生活情况,让幼儿有更直观的感受。

3.4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关注个体发展,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拓展数学思维训练、深度阅读活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耐心和辅导,降低学习难度,如通过游戏化方式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在培养规则意识时,对于活泼好动、规则意识薄弱的幼儿,采用鼓励、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强化其规则意识。

3.5 家园合作共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转变内容,让家长在家中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应教育活动。如家长在家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时定量完成简单学习任务;按照小学作息时间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节奏。同时,教师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4 结束语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关键。通过从游戏主导到知识传授、从直观形象到抽象逻辑、从松散自主到规则秩序的教学方法转变,并采取加强知识学习、整合教学资源、关注个体差异、家园合作共育等应对策略,能够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佳绮,杨思颖. 基于跨学科视野的幼小衔接教学探究 [J]. 小学教学设计, 2025, (Z1): 34-36+77.

[2]刘菲.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幼小衔接数学教学思考 [J]. 读写算, 2025, (03): 124-126.

[3]梁艳敏. 幼小衔接中的科学教学 [J]. 小学科学, 2025, (03):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