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探索
陈田力
湖南省湘乡市东台中学 411400
在新教育浪潮的推动下,地理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置于重要位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探究地理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真切领略地理知识的趣味与实用。当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独特魅力,便会从内心激发参与热情,自觉且积极地投身于各类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地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育意义
(一)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对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宛如一座桥梁,能有效连接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让学生不再觉得地理知识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而是与生活紧密相关、鲜活有趣的。在地理教学里,当实践活动逐步开展,学生便有了亲身体验与观察的机会。他们走进自然、深入社会,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在现实中的呈现。比如,在分析地形地貌时,他们能亲眼看到山脉的起伏、河流的蜿蜒,从而深刻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在研究气候特征时,通过感受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差异,明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面对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绝非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地理学习的征程中,学生常常会遭遇复杂且多变的地理现象与学习难题,而地理实践力恰似一把钥匙,能助力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学会举一反三。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力,他们便能在理解地理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展开深度探究。无论是借助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还是运用传统的实地考察手段,都能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地理现象,进而提升地理思维、逻辑推理以及创新能力。在地理实践的广阔天地里,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思路,对已有的地理概念进行反复推敲与验证。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推理,都是对知识的深化。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一)积极开展绘制实验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操作实验以绘制地图和制作地理模型为主。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本内容开展绘制活动,助学生掌握绘制技能、提高绘制水平。一是注重动手探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激发其绘制意识。结合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地图或地理模型,开展探究教育。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借助Celestial 软件展示太阳系行星分布与运行,让学生代入情境;也可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探究昼夜成因。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标注北京、纽约、东京等城市,并讨论相关问题,如北京白天时纽约和东京的情况、东西边时间早晚等。与灌输式教学相比,动手探究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强化学习效果,提升实践力。二是开展趣味实验活动。新课程标准倡导趣味教学,地理教师可创设有趣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教学“中国地理”时,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让学生完成“中国地理电子拼图”。学生需回顾课堂知识,观察寻找合适板块,
不断尝试修改。
(二)引导学生制作地理教学模型,提升地理实践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理念,突出“做”的关键地位,它是“教”与“学”的起点和归宿。这一理念为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了重要指引,教师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理实验等对知识进行科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其创新能力。
以“地形图的判读”中“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为例,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因之前未接触过相关地形,难以将地形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学习效率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把学生带到操场跳远场地附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湿沙制作三级阶梯的立体模型。制作完成后,小组内成员分享对模型不同剖面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海拔差和等高线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构建起三维立体地形知识体系。这种通过亲手制作模型来学习的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
(三)融合社会资源,以实践调查提升地理实践力
教学活动不应囿于教材与教室,而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后学会运用。融合社会资源,即借助学校周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实践学习与调查验证拓宽视野、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可从社区生活切入,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地理知识,让他们直观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在运用地理解释现象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降水概念、类型、变化及分布规律。教师可设计“家乡一年降水量调查”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掌握降水量测量与记录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具体实施时,教师先出示调查任务,引导学生确定以一整年为调查时间范围,保证数据全面且有代表性。接着,让学生自行组队,通过水利局、市政信息等渠道搜集数据,记录日期、降水量等信息。信息搜集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一年的降水量数据并制成表格,为后续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地理实践力涵盖地理观察、观测、实验以及社会调查等多方面能力,要求学生能针对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此全面认识地理知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地理课程开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提升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钱进,刘姣.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淮安运河文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0):14-17.
[2]张瑞.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9):64-66.